民营经济成萧县经济发展“主力军”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讯 近日,萧县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民营经济为全县经济发展贡献了70.2%的GDP、64%的投资、71.02%的税收、95%的技术创新成果、84.14%的新增就业和94.6%的市场主体,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税收财富的“主源泉”、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促进该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萧县精服务、破难题、重扶持,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创优环境;建站所、组团队、抓创新,持续给予民营经济科技赋能;“补链”“架梯”“铺路”,千方百计加强项目建设,想方设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催化剂”。萧县先后出台《萧县贯彻省市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若干政策举措落实清单》《助企纾困资金管理办法》等,编纂《萧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汇编》,成立30个以县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组,不定期开展“企业家沙龙下午茶”“企业家接待日”“新春访万企”“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助企纾困解难。同时,在县政府网站设立“我有诉求”栏目,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涉企服务专窗”“办不成事”窗口,全面收集各类企业诉求,化解企业发展难题。截至目前,已举办“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12场,接待企业616家,收办问题504件并全部办结,举办座谈会405场、政策宣讲会387场,走访企业2万余户次,完成要素对接391次;安排助企纾困资金22800万元;发放企业贷款110.96亿元,续贷26.3亿元,展期9.56亿元,无还本续贷28.79亿元,信用贷4.68亿元,免收公房租金0.13亿元,新增“信易贷”用户8687余户。
跟踪服务的科技团队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助推器”。萧县先后组建高质量省级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省级人才团队、市级人才团队,创设省级众创空间;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贯彻落实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意见》《萧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为民营经济提供科技支持和政策支撑。同时,加大研发资金支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快设备更新速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技术档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生产能力。在科技和优惠政策助力下,该县目前已拥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先后孕育出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19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个,工业精品6个、新产品7个,绿色工厂2个,“首批次”新材料1个,数字化车间1个,不仅解决了企业高端人才匮乏问题,而且有效促进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更多的萧县企业走上“专精特新”之路。
持续不断的项目建设是民营经济逐步壮大的“牵引机”。萧县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不断优化招引模式,强化精准调度,开展包联服务,全力推动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采取“填空式”招引模式,以转移承接“补链”的办法全力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先后调整“十大产业”推进组,推广实施“4+N”招商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云招商、以商招商、专题招商等活动,全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采取“闭环式”攻坚,以项目建设“架梯”的全新措施,着力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全方位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以“亩均效益”作为项目建设的核心,按照“分产业、分类型、分片区、分举措”的要求,为项目后续发展腾挪空间,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加快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加持下,2022年度,该县新增各类民营经济主体20315户,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194个;民营经济税收、民间投资、民营经济进出口额均位居全市前列,继2021年之后再次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张祖北)
责任编辑:王亚东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主持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04-21
-
2杨军暗访督导安全生产工作 04-21
-
3王启荣实地调研小麦赤霉病防治、特色农业等工作 04-21
-
4党员干部要修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 04-21
-
5砀山县举行生命健康产业招商推介座谈会 04-20
-
6杨军调研小麦赤霉病防治和农村净水攻坚工作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