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清明祭扫 在变与不变中砥砺家国情怀
■ 马竞
日前,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发出《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通过网络祭扫、家庭追思等形式缅怀故人,营造文明祭扫新风尚,不聚集祭扫,不聚会就餐,切实减少因祭扫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保障清明祭扫活动安全、文明、和谐、有序。(3月24日《拂晓报》)
又是一年芳草萋,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升高、万物生长,大地一片春和景明的气象。清明节是传统祭祀大节,是缅怀先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具备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彰显了国人崇尚孝道、感恩思源的高尚情怀。
在民间朴素的道德伦理中,清明祭扫是一种尽孝行为。修坟茔、烧纸钱、送祭品、放鞭炮,寄托对先人的思念。说到底,清明节的内核是中华孝文化的传承。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清明节的本意,应该在于把对逝者的追思转为对生者的关心,平时对长辈多关心、多照顾、多尽孝道,让长辈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非在长辈去世后摆排场、搞封建迷信,用纸币和祭品来告慰自己的内心。更何况,集中祭扫带来的交通拥堵、焚烧纸币引发的山林火灾、大搞封建迷信造成的资源浪费,这些不仅不符合现代文明所倡导的绿色、节约、环保的要求,也违背了节日的初衷和本真。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的祭扫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网络献花、家庭追思等方式缅怀亲人、寄托哀思,开启文明祭扫新风尚,让清明祭扫这一古老民俗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文明,更加符合清明节追思先人、传递亲情的本意。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怀。文明祭扫与传统祭扫本意一脉相成,都是对敬祖尽孝美好品德的传承和优良家风的传承。通过追忆先辈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助人为乐等生平往事,缅怀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人生历程,弘扬先人品格、实现前辈夙愿,推动家庭不断进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繁荣昌盛的祖国,是幸福家庭的坚强后盾。我们缅怀的对象,除了自己的家族先辈,还应放大至为民族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以及为了新中国发展和守护人民平安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我们为英雄们献上一束鲜花,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感恩他们为“大家”所作的贡献,凝聚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清明祭扫,重于心而不拘于形,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要做文明祭扫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严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不扎堆、不聚集,尽量不跨区域活动,通过简约文明的祭扫,实现根脉与孝道的传承,筑牢安全与健康的防线。
责任编辑:丁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
-
2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视频推进会召开 04-12
-
3为企业发展增信心注活力 04-12
-
4
-
5六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 04-08
-
6我省召开2022年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