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汴水流韵  > 正文

网络中国节·端午 |诗意的端午

2024-06-04 10:50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五节。“端”,“开端”、“初”之意,“五”通“午”,故为“端午”。“五”为阳数,乃又有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之称。或因唐代帝王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的诗句,亦被称为天中节、天长节。

“端午”,正是诗意的时令。天渐长,日照充足;温度走高,光合作用日盛,万物着了魔似地天天向上。树荫渐密,鸟儿自由鸣唱,小灯笼似的石榴花火焰般绽放。身旁的艾草可劲儿生长,水边的芦苇已长成伟岸男儿,宽阔的叶儿正好派上用场。飘飘逸逸的菖蒲似窈窕淑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如诗中描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诗意的端午,自有诗意的民俗。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药酒、悬挂艾草、菖蒲,兰汤洗浴等,名目繁多。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于是将其挂在门上,故端午还称“菖蒲节”“艾节”。今天的都市中人,亦会在门两旁竖艾草两束。其实,辟邪说早就没有市场,艾草驱蚊虫倒是灵验。

诗意的端午,自然少不了诗意的浪漫。陆游诗中就记下了“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的浪漫习俗。说是“浪漫”,因为其间蕴藉着许许多多浪漫的向往,乃至浪漫的纪念。端午食粽乃此节日习俗之一。早在晋代,粽子就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自此端午食粽不只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民间传说称,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百姓拿来米团投入江中,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似乎也成了吃粽子习俗的缘由。

诗意的端午,最可贵乃是诗意的情怀。事实上,这些美丽的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委实是后世国人浪漫的构想和创意。即便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续齐谐记》,距屈原去世也已有750年以上。尽管许多端午习俗与其无关,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早已深入人心,故而“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其实,无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还是视死如归的伍子胥,其高尚节操和道义担当,爱国初心和家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所以端午节的美好意蕴,自然得到公众的体认和悦纳。这些动人的传说,诗意的情怀,使端午节走得更远,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临近端午,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诗,除了感味淡淡的忧伤,亦可让人荡起昂扬的意象,效法先贤,继往开来。家国莫忘,勇于担当。

刘效仁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