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民生  > 正文

“小吴老师”的非遗传承梦

2023-06-16 09:14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王硕

剪纸艺术,发轫西汉,流传至今,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页红纸,通过一双巧手施以“魔法”,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县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小吴老师”。

吴奇龙在课堂上演示剪纸过程。

“小吴老师”名叫吴奇龙,今年20岁出头。他既是一名大二学生,也是一名剪纸老师。在他手中,一页页红纸变得与众不同:10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恢宏大气,《娄山关》剪纸作品震撼人心。吴奇龙及其作品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创意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第四届全国剪纸艺术比赛“十佳剪纸表演能手”等。

优异的成绩,源自他的热爱,更有对非遗传承的执着和坚守。

坚守,源于执着热爱

6月9日,记者来到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时,吴奇龙正在上剪纸课。“大家看好,这是比较常见的团花剪法,先描上图案,再用剪刀剪出。”吴奇龙手拿剪刀,将剪纸过程逐步拆解,演示给同学们看。

提起与剪纸结缘的经历,吴奇龙滔滔不绝,“小时候在奶奶的熏陶下接触了剪纸,中学期间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韩萍老师。经过多年练习,才逐渐掌握剪纸这门艺术。”

进入剪纸的世界后,吴奇龙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手指上厚厚的老茧和微微变形的手指则是漫长岁月的最好见证。

“学习剪纸10多年,其中的枯燥和乏味一度让我想过放弃。但每当一幅作品完成后,获得的成就感让我坚持了下来。”吴奇龙说,“创作虽然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大量的练习让吴奇龙的技艺水平不断提升,也让他的作品登堂入室。《娄山关》剪纸作品被杭州市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迎冬奥会”等多个剪纸比赛上获奖。

热爱,是吴奇龙的秘诀,也是支撑起他在无数个夜晚独自手持剪刀或刻刀,坚持创作的精神力量。“一代又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启示我,做好非遗产品离不开坚守的初心。每一件非遗作品的背后,热爱是源动力,更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关键。”吴奇龙表示。

吴奇龙参与设计制作的剪纸旗袍。

授业,播撒传承薪火

来到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后,吴奇龙依然坚持练习剪纸。随着练习深入和交流增多,他发现身边关注、喜欢非遗的青年人屈指可数。在加入院学生会后,吴奇龙主动请缨,申请开一次非遗普及课,让身边的青年多认识了解非遗。

“吴奇龙主动向学院申请成立剪纸社团,希望能带动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走进剪纸的世界。学院对此非常支持,并在全院范围内征集学员。”院团委副书记王楠楠老师回忆。

有了学校的支持和鼓励,吴奇龙便开始备课。“具体要讲哪些内容”“怎么做PPT才更有吸引力”“课程的节奏如何把握”……身份的突然转换,一时间有无数个问题萦绕在吴奇龙心头。“我记得第一次讲课的前一天还有些紧张,晚上也没有睡好。”回想过去,吴奇龙记忆犹新。

经过精心准备,第一堂课便好评如潮,这也给了吴奇龙继续讲下去的勇气和动力。随着课程不断进行,报名人数也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380余人,上课地点从过去的教室换成了工作室。

“我看到身边的同学报名剪纸课,也来试试。课程内容类型丰富,真正让我领略到非遗的魅力,也掌握了一门技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赵文静说。

学校大力支持剪纸工作室运行,除了落实学生们日常练习和学习所需的各类工具和材料外,还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鼓励大家参加各类比赛和展示活动,将优秀作品进行装裱和展示,让学生们爱上非遗,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没想到我还能成为一名老师,讲课也是一种不断提升自我的方式。既然是一名非遗传承人,扩大非遗的影响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竭尽所能上好每一节课,持续广泛播撒非遗传承的薪火,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让非遗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吴奇龙说。

跨界,徜徉非遗世界

“小吴老师,我还想学点别的非遗,请问咱们课上能不能教?”一次剪纸课后,一位同学的话让吴奇龙有了尝试其他非遗的想法。

说干就干。吴奇龙首先拓展剪纸的类型,除了普通的剪纸,还设置了染色剪纸、套色剪纸等更为多样的剪纸形式。同时,吴奇龙还选择了叶雕和掐丝作为新的课程方向。

新课程的顺利设置,在外人看起来似乎是一通百通的必然结果。但是只有吴奇龙知道,要把新课开好,离不开数倍努力和付出。

“要教别人新的东西,自己首先要熟练掌握。我利用课后的休息时间,通过线上课程和购买书籍,观看大师的制作过程,再反复练习和尝试,才顺利将新课开起来。”吴奇龙感慨道。

在剪纸课上,除了能听到剪刀与红纸碰撞的沙沙声,更能看到层叠尽染的染色剪纸、古色古香的棕编、珐琅浸润的掐丝。“看起来一堂简简单单的剪纸课,大家的选择很多,学到的内容也很丰富。每次上完课后,都是收获满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杨雨晗说。

吴奇龙并不满足于现状,“我现在还在准备制作香包和秸秆画的课程,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下一步就是看如何把课上好。”吴奇龙表示。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非遗传承人,让非遗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是我最大的梦想。从偶然遇见非遗到真正懂得非遗,这一段路我走了10多年。我也会以赤子的热忱坚守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传授更多非遗知识和制作技艺,让更多人真正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吴奇龙坚定地说。

文/图 记者 王硕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