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场主孟伟伟的“心机”
再过半个月,孟伟伟家庭农场的胡萝卜就要采摘了。400亩地里,即将“上演”150多位工人齐忙活的热闹场景,预计能够出产胡萝卜1600吨。
那么,“等待萝卜”的这半个月时间,该如何度过?孟伟伟说,他们一刻也没闲着。眼下有70多位工人正忙着栽种150亩地的洋葱,“一茬接一茬都不能耽误,想要好收成,就得加油干。”
“质朴,能吃苦”——这是11月17日下午,记者在埇桥区栏杆镇见到自然之星循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家庭农场负责人孟伟伟时的第一印象。这位30多岁的年轻人脑子活络,又肯脚踏实地,从事种植生产经营6年来实现了收成的年年提升。“想把地种好,光流汗那是不够的,还得动脑子。”站在即将丰收的胡萝卜地里,他和市、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们对着刚拔出土的几根新鲜胡萝卜仔细研究:“你看,这一头还是尖的,等它长成饱满的圆弧形状才算熟透。”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园艺站站长李明是资深的农业行家,他告诉记者,“自然之星”出产的胡萝卜走的是高端蔬果路线,全程按照“有机食品”标准科学种植。
的确,出产有机农产品的这片田地也是非同寻常。苗种期通过深翻土,20多厘米深的松动、深翻让土壤含氧量大幅度提升,种子在下面“呼吸”舒畅,方能“茁壮成长”。施肥用的是生物菌肥“蚯蚓肥”,一吨就要26000多元;浇灌用的是“微滴灌”方法,节水、节肥、简约高效;覆盖用的是降解膜,可抵御极端天气,防寒、防晒……对地块的精细化管理达到如此程度,出品的农作物也毫无悬念的品质卓越。“自然之星出品的胡萝卜、洋葱、土豆远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香港的高端商超也有采购订单,成为了我市蔬菜类农产品的一张名片!”市特色农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晓博介绍。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熟人劝孟伟伟:“你偷偷用点化肥,反正也没人能看出来,多省事儿啊。”但是他拒绝了。“种植的每个环节虽然没有人一直盯着看,但是自己的良心在看着!”民以食为天,做农业做的就是良心,这也是孟伟伟脚踩黄土地上最质朴的“心机”。
“我这一年要用上七八百亩地的降解地膜,物理防虫用的杀虫灯,粘虫用的黄、蓝板儿,都是市、区农业农村局给提供的。”谈及受到的帮助,孟伟伟说不出的感谢,“农技指导就是给我们的大脑补充营养,我们要继续补脑、更加用心、一直努力,种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记者 关小宇
责任编辑:王亚东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1-10月份宿州市经济继续承压恢复 11-22
-
2
-
3“一线赛马”赛出担当好干部 11-21
-
4把社区建成温暖的家 11-21
-
5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 11-17
-
6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