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
■ 徐蕾
近日,四川德阳旌阳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引起众多关注。消费者罗某在当地一家火锅店就餐时被要求扫码点餐,罗某认为该店获取的诸如手机号、生日、姓名、通讯录等信息与餐饮消费无关,商家侵犯了其个人隐私。法院审理后,判决火锅店停止侵权,并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罗某的个人信息。
如今,只要用手机软件轻轻一扫各类二维码就可以完成诸多操作,确实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以扫码点餐为例,顾客明明只想点个菜,却被要求关注公众号,有的还要求验证手机号码、授权个人地理位置,有些甚至还会让顾客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个人信息。在注册会员的过程中,顾客对餐厅如此详细收集信息的目的并不清楚,对自己信息的储存路径和保护方式也不得而知。这类问题并非仅出现在餐厅用餐中,停车场扫码缴费、酒店扫码入住……很多生活场景都出现了需要授权才能消费的默认性或强制性提交个人信息的情况。
不能说个人信息经过这些途径一定会被泄露,但也不能保证我们被收集的个人信息能够被妥善保管和保护。当你刚拿到新房钥匙,便不停有装修公司、建材销售商打电话推销;刚办了张会员卡,就有各种商家发来促销短信……这明显是信息泄露了,但一般人很难知道自己的信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被谁泄露。
遇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我们不应觉得暂时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就置之不理。而是应该使用“保护”和“维权”的手段与故意泄露隐私行为作斗争,让网络信息环境更安全、更绿色。
首先要做到的是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贪图一时的优惠而随意提供,养成“非必要不提供”的良好习惯、对自己授权或者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持续跟踪、销毁带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包装单据和资料等。
其次,坚决依法维权。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当自身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现经营者存在违法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的,消费者可以收集证据,向公安、工商和相关行业管理机构进行投诉举报,切实维护自身及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丁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到宿州经开区走访调研联系服务企业 05-10
-
2
-
3宿州市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05-10
-
4王启荣: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全力以赴为企业纾困解难 05-10
-
5王启荣接待信访群众 05-10
-
6杨军主持召开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