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宿州段:漕船也曾千帆过 尚有古渠空自流(上)
大运河宿州段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埇桥区、灵璧县、泗县三个县区,全长140公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其中有5.8公里依然保持着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是目前隋唐大运河唯一有水的“活运河”河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4年6月22日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是宿州的母亲河,它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替和岁月的沧桑轮回。
万舸东南游 千里无山刳为沟
历史上的汴河有两条,以隋唐为分界线:隋唐之前的古汴河称为“北汴河”。唐朝诗人韩愈有一首赠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所谓“汴泗交流”,说的就是北汴河与古泗水在徐州交汇。隋唐以后的汴河,隋称通济渠,唐初更名为广济渠,中期以后改称汴渠、汴水、汴河。唐朝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一》:“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皮日休《汴河怀古》咏的是通济渠。
北汴河发源于开封附近,自开封西北蒗荡渠东流,接商丘民权甾获渠,入宁陵、商丘睢阳区、曹县南、虞城北、夏邑北、永城北、萧县北,于徐州城北汇入古泗水,沿古泗水一路往东南而下汇入淮河。北宋时期诗人陈师道《汴水新渠记》对北汴河有详细考证,并记载了当时疏浚萧县至徐州段的情况。
隋唐以后的汴河,也是人们常说的通济渠,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资治通鉴·隋纪·炀皇帝上》记载:大业元年三月,“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
通济渠动工于大业元年三月,竣工于大业元年七月,开凿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通济渠虽属新凿,是利用原有水道和自然坡降,将它们串联并拓宽而建成。台湾学者陈正祥先生《中国文化地理》认为:通济渠东段,西起河南荥阳板渚,引黄河水东行,走汴河故道至陈留(今开封县);从陈留东南,到宋州(今商丘市)一段,长215公里,是利用了睢水河道;从谷熟(今虞城县)到临涣(今濉溪县)一段,长205公里,是利用了涣水(今浍水)河道;从临涣东南,到蕲县(今宿州市区)北一段,借用蕲水河道;虹县(今泗县)以西又利用了潼水河道。
通过北汴河入古泗水,经泗州、楚州便可到达扬州,隋炀帝为什么还要开凿通济渠呢?考察北汴河流经区域可知,北汴河在徐州古城北汇入古泗水,古泗水继续往东南必须经过徐州两处著名的险滩:百步洪(也称徐州洪)、吕梁洪。因受两侧山地所限,古泗水至此,河道狭窄,仅可容舟,且水流湍急,惊涛拍岸。舟行其中,樯倾楫摧,险象环生。徐州史志有“自汉唐来,粮运皆避之”的说法。《大业拾遗记》《炀帝开河记》等记载,炀帝开河为冶游,当然不会以万金之躯冒不测之险,走徐州线路去扬州。另辟河道成为必然选择,所以开凿了通济渠。
唐朝诗人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描写的则是通济渠(汴河)与古泗水汇入淮河,沿邗沟南下,于瓜州渡口注入长江。隋唐以后,北汴河与通济渠并行,通济渠是南北漕运的主渠道。
城缘漕运兴 舳舻相继赖通波
大运河是古代沟通我国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南北交通大动脉,相当于现代的铁路、高速公路的功能。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认为汴河:“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皮日休《汴河怀古》评价隋炀帝开凿汴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代建立后定都长安(今西安),而关中平原狭窄,土地虽然肥沃却无力解决帝都的吃饭问题,需要大运河将江南的钱粮运来支撑。唐初,每年需要从江南漕运粮食二十万石。高宗之后,长安城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每年需要从江淮运往关中的粮食达一百万石到一百二十万石,最高年份达四百万石。如果以每船运四百石为基数,在汴河上行驶的运粮官船加上其他功能的官船、民船、商船等应在一万艘到三万艘之间。
宋定都东京汴梁(开封),将漕运作为北宋立国根本。《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二》:“国家建都河汴,仰给江淮,岁漕资粮,益于汉唐。”参知政事张洎在《论汴水疏凿之由》云:“唯汴水横亘国中,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北宋的漕运分为四路,惟汴河最重,汴河漕运最高年份数额达八百万石,其余的大部分时间是五六百万石。
繁忙的汴河漕运孕育了宿州。“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使汴河漕运废弛阻塞。代宗广德初年,刘晏对漕运进行改革:疏通河道,改进运输方法,分段运输,完善了督航与护航机制;对榷盐法进行改革:废除专卖制度,实行商运、商销制,利用商人的经验和资金来搞活市场,于诸道设置十三巡院,加强私盐缉查。埇桥为当时十三巡院之一。刘晏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带动了汴河沿岸经济的发展。埇桥由一座连接汴河南北的桥头堡演变成名副其实的商业集散地。“安史之乱”后,跋扈藩镇节度使拥兵对抗朝廷,致使汴河埇桥段漕运多次被阻断。《旧唐书·李正己附子纳传》载: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淄青平卢节度使李正己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共谋作乱,屯兵于埇桥,使汴河漕运中断。建中二年八月,李正己卒,其子李纳欲袭父位,朝廷不许,举兵进犯四周州县。十月,李正己从父兄徐州刺史李洧与彭城县令白季庚同谋,以徐州及埇口归唐。李洧归唐的举动激怒了李纳,于十一月兵围徐州,再致埇桥汴河漕运不通。唐王朝命宣武军节度使刘洽讨之,淄青兵败,李纳乃涕泣悔罪。面对此种严峻局面,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泌于贞元四年十一月上书德宗:“江、淮漕运,自淮入汴,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邻于李纳,刺史高明应年少不习事,若李纳一旦复有异图,窃据徐州,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致!请徙寿、庐、濠都团练使张建封镇徐州,割濠、泗以隶之。复以庐、寿归淮南,则淄青惕息而运路常通,江、淮安矣(《资治通鉴·唐纪·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卷二三三)。”德宗皇帝接受李泌的建议,于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把徐州、泗州、濠州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新的节镇,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改为武宁军。由于淄青、淮西两军镇已背叛朝廷,武宁军右接淄青,左临淮西,被朝廷赋予监视并牵制此二镇的重要使命。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宿州正式建置,辖符离、蕲县、虹县,取古宿国为名。元和九年又析亳州之临涣县增之。鉴于符离邑与埇口的战略地位,在宿州城(埇口城)派有1400名将士驻防(《唐会要·河南道·宿州》卷七十)。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叛军占据宿州,“掠城中大船三百艘,备载资粮,顺流而下,欲入江湖为盗。(《资治通鉴·唐纪》卷二五一)”这既体现出宿州战略地位的重要,也间接佐证宿州当年物阜民丰。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