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来了“机器人”
上苗、切削、贴接、包扎……2月26日上午,随着一阵“卡嗒、卡嗒,嗡……”的机器运转声,埇桥区育苗嫁接机规模化生产测试评价会,在灰古镇八张村富民瓜菜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火热开场。
“这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宿州市科技特派团团长王朋成,指着大棚中央摆放的一个“大家伙”说。记者看到,这是一个长约1.6米、宽约1.5米、高约1.2米,形似小房子的机器。整台机器由三部分构成,滚动轴、“机器手”、大转盘,滚动轴上连着四条转轮,每条转轮上安有两个夹合器。两名工作人员坐在机器的一边,分别将西瓜苗和南瓜苗放在夹合器中间,随着转轮的转动,瓜苗被迅速送到机器中央,切去根部,粘合到一起。而在机器的另一边,装满红色特制小夹子的大转盘,将夹子运送到机器中央。这时,“机器手”快速将传过来的瓜苗根部夹住,放到运送带上,落入机器底部的收纳盘里。整个嫁接过程耗时只有几秒。
“这个叫智能嫁接机器人,是从合肥佳富特机器人有限公司引进的。”王朋成向记者介绍,“可别小瞧了它,它可是集5个发明专利、11个实用新型专利、4个外观专利、4个软件著作专利于一身的‘资深机器人’,1小时能嫁接1300株左右西瓜苗呢,比人工厉害多了。当然,它能不能在宿州‘安身立命’,还要看看今天的具体‘表现’!”
经过三轮测试,来自市农业科学院,华成种业,埇桥区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农技推广中心的7名专家从嫁接效率、嫁接成功率、嫁接合格率三个方面对“机器人”的功效进行了现场测评。最终,三项指标分别为1300株/小时、99.0%、96.6%,效率是人工的2.5倍,成功率和合格率分别比人工高8.0和6.6个百分点。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台智能嫁接机器人嫁接速度快、质量高,建议在西甜瓜主产区推广应用。
测试现场,最开心的要数富民瓜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守兴了。“如果‘机器人’能推广的话,可解决了大难题。我的大棚一年要种1000万株左右西瓜苗,用工需求大,但是目前工人老龄化情况严重,熟练工特别紧缺。使用‘机器人’嫁接,精准度、成活率高,而且可以‘换人不换机器’,不仅实现‘科技强农’,还可以增加收益,让农户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王守兴高兴地说。记者 孙登峰
责任编辑:丁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率市党政代表团赴滁州学习考察 03-01
-
2杨军率市党政代表团赴滁州学习考察 03-01
-
3铆足干劲抓招引 拼得首季“开门红” 02-27
-
4王启荣率队赴深圳广州招商考察 02-27
-
5王启荣在砀山县、萧县调研重点项目建设 02-22
-
6《宿州市城东新区总体城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