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新希望 期待粮满仓
耕耘有时,收获才能如期而至。如今,新一年的希望正在宿州大地孕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是对“国之大者”的再强调,也激励着奋战在我市“三农”战线上的干群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宿州力量。
“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这么重视,我们也更有信心把地种好,生产出更多优质粮食。”埇桥区西二铺镇修春家庭农场负责人雷修春说,“种地既要顺应农时,也要讲究科学,如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科学田管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为来年粮食丰收打下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党的二十大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小麦育种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也坚定了我们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信心。”谈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会,宿州市农科院研究员、小麦二所所长吴兰云说。
见到吴兰云时,她正在试验田观察麦苗长势。“种子的品质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育种就是优中选优、不断挑选的过程。”从事小麦育种35年来,吴兰云坚持在田间地头搞科研,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用科学技术服务“三农”。由她主持选育的小麦品种有4个通过国家审定、5个通过省级审定。其中,“皖宿1510”是安徽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半冬性中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吴兰云说:“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种业发展,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育种核心技术创新。近年来,我切身感受到了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持续进步,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也有义务不断选育良种,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中国粮要用中国种,粮食安全要有“中国芯”。“作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我将扛稳责任和使命,勇于创新,坚持产量与效益并重、高产与优质并重,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选育更多优质的小麦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宿州力量。同时,做好人才培养,为宿州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保障。”吴兰云表示。
农业科技的根本在于农业科技人员。“秋种期间,我们组织2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户科学适量播种,确保了秋种工作的顺利完成。”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郝彩侠说,“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拓展农业服务领域,重点围绕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包村联户、开展技术示范,切实做到‘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做给农民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打通技术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 彭序
责任编辑:丁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细“微”之处凝“新”聚力 11-15
-
2让更多“宿州智造”“宿州创造”走向世界 11-15
-
3
-
4杨军在宿州学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11-12
-
5市区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会商会召开 11-12
-
6国务院安委会综合督导检查“回头看”反馈会举行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