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30日第07版:汴水流韵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垓下草

开栏的话:

家乡,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心灵的归宿。宿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总有些风物让人念念不忘——或许是汴河堤畔的杨柳春风,是埇桥老街的晨雾与吆喝,是嶙峋灵璧石中藏着的楚汉风云,是泗州戏弦索间咿呀的离合悲欢。您也可以写写砀山梨花的如雪往事,写写萧县羊肉汤的江湖滋味……这些历史风霜、烟火声响,都是镌刻在骨血里的故乡密码。本版推出《故乡风物志》专栏,诚邀您用文字勾勒宿州大地的温度与回响,以笔为篙,探向时光深处,打捞那些正在消逝或依然鲜活的宿州印记。

我自小在宿州乡下长大,门前便是那条蜿蜒的沱河。河水浑浊,却滋养了两岸的麦田与人家。祖父常说,这河水流了千百年,见过霸王别姬的泪,听过楚歌四起的悲。我那时不解,只道是老人家的胡话,直到后来考入了大学,读到太史公笔下那场惊天动地的垓下之战,方知脚下这片土地,竟埋着如许沧桑。

宿州人谈起项羽,总带着几分莫名的亲近。这西楚霸王虽非本地人,却在灵璧县境内的垓下,留下了他人生最悲壮的注脚。我大学放假回家,常骑一辆旧自行车,沿着平整的公路往灵璧方向去。路旁是整齐的路灯,远处有高铁呼啸而过。骑行几十公里后,便会遇到垓下古战场,会踩到乌骓马的蹄印。

项羽当年中十面埋伏,兵困于此。如今的垓下,早已寻不见“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风,唯余一片静谧的农田。我蹲下身,抓起一把黄土,想象着2000年前,这土里渗过多少鲜血。当地农民犁地时,还常能翻出锈蚀的箭镞与残剑,他们随手丢在田埂边,孩子们便捡来当玩具。历史在这里,竟如此触手可及。

虞姬的传说,在宿州民间流传甚广。女人们说她貌美,男人们说她刚烈。灵璧县有个虞姬村,有人说那里住着虞姬娘家的后代,虽无确证,但我听说村中老人珍藏的一幅虞姬画像,绢本已泛黄,画中女子眉目含愁,倒真有几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凄婉。有人说这画像至多是明清时人所绘,然而我宁愿相信,这就是霸王最后所见的那张脸。

去年冬日,我陪从北京来的同学游垓下遗址。时值黄昏,残阳如血,映照着遗址上的那块石碑。同学是京城长大的,对着那片田野大失所望:“这就是改变中国历史方向的垓下?”我尚未答话,忽闻一阵歌声飘来,转头望去,见一老农正扛着锄头从田埂走来,嘴里哼着的是当地流传的“拉魂腔”。那调子哀而不伤,在宁静的暮色中格外清晰。同学虽听不懂方言唱词,却也怔住了。

老农见我们呆立,便住了“歌声”,咧嘴一笑:“学生娃来看古战场的?”得知是从远道而来的大学生,他竟放下锄头,蹲在地头给我们讲起了霸王别姬的故事。他讲得生动,仿佛亲眼所见:项羽如何夜闻楚歌,如何与虞姬对饮,虞姬又如何拔剑自刎以断霸王牵挂……讲到虞姬倒地时,老农眼中竟有泪光闪动。我心中暗惊:2000年前的悲剧,在一个现代农民心中,竟能激起如此真切的悲痛。

回家的路上,同学感慨:“这老农比我们教授讲得还有感染力。”我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开发区广告牌,忽然明白了祖父的话——历史从未真正离去,它就活在普通人的记忆与情感里。宿州这些年发展很快,高楼拔地而起,高铁穿境而过,但在人们心中,项羽依然是那个令人扼腕的英雄,虞姬还是那个忠贞不渝的佳人。

今年清明,我特意去了趟虞姬墓。墓碑前摆着新鲜的水果和野花,香炉里插着未燃尽的香,一位远道而来的老者正在祭奠,他得有80多岁了吧,颤巍巍地在墓前长跪不起,老泪纵横地说:“虞姬啊,我替霸王来看你了……”

我呆立墓前,望着那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忽然想起大学里读过的李清照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最终选择了尊严而非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霸王与虞姬依然被人们尊重和纪念,不是因为他们是胜利者,恰恰是因为他们失败得如此壮烈。

夜幕降临,坐在自家小院的枣树下,我听祖父用沙哑的嗓子唱“拉魂腔”。调子悠长,仿佛能穿透时空,将2000年前的悲欢与今日的离合,都揉进了这一方夜色中。明天我要返回学校继续学业,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也将一代代流传下去,如同沱河水,永远向前,带着历史的倒影。

垓下的草,枯了又青;沱河的水,浊了又清。

■ 章小小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