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七彩云南”,大理是必游之地,碧波荡漾的洱海、苍翠逶迤的苍山,无处不美丽,然而,比美景更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大理街头的“叮当”声。
大理古街是前店后坊模式,临街最多的店面是银匠铺。一间不大的店面,一个简洁得不能再简的工作台,小锤子、錾子等几件必不可少的工具,再加上一个始终低着头、专心致志敲打錾刻的银匠,便是一个铺面的全部所有。
那银匠,或黑或白,或胖或瘦,很少有人记住他们的模样。因为,哪怕客人再大呼小叫,围观评点,他们都很少抬头。及至你确有购买诚意,才会停下手中的活计,与你交流,商定款式、价格,然后复又埋下头去,打造你可心的饰件。静静等待的你,只会听到那“叮叮当当”的錾击声。
不多一会儿,一块银片,就变成你喜悦的饰品。除了款式新颖可人,那雕龙画凤的图案,同样让你叹为观止。我的几位同道,均耐不住寂寞,纷纷为自己的亲人打了首饰。我也给妻子打了副手镯,刻上了她的名字,以作纪念。
手上的饰品,对于大理街头的银匠来说,不过是小儿科。在他们手上,女性的银头饰、面饰、颈饰、胸饰,样样精细。银茶杯、茶盘、银罐、银壶,同样巧夺天工。听导游介绍才知,锻打、淬火、画样、雕刻、錾花、焊接、抛光……从一块银片到一只银壶,要10万次捶打方成,其间考验的不只是银子的延展性,更有银匠的耐性和智慧。
大理银匠最契合工匠精神。央视曾报道过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的新华村,这个敲击声响了千年的古村落,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人们就开始从事金、银、铜等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从早期的走村串户揽生意,至现今足不出户开网店,唯一不变的,正是精雕细琢的工匠操守。他们的巧手敲打出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工艺制品,从几岁开始学艺,每个人背后,究竟有多少传奇故事?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理银匠。他们都有一颗专注的心、一双灵巧的手。当“大国工匠”的荣光点亮时代,这群以锤为笔、以银为墨的匠人,用千年不绝的敲击声诠释着最纯粹的工匠精神。小锤起落间,錾刻的不仅是茶马古道的风霜、蝴蝶泉边的月光,更是“耐住寂寞、守住清净”的匠人魂魄。
大理街头,那“叮当”不绝的击打声,不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一曲曲曼妙的乐章。一凿一刻的莲花纹,一熔一凝的银丝扣,皆是时光与技艺的盟誓。这方寸银器上闪耀的,何止是金属的光泽?更是对“精雕细琢”四字最虔诚的跪拜。让我们向这些匠心始终如一的银匠们致敬吧!你们锤下的每道光芒,都是对“劳动创造美”最铿锵的注解。
■ 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