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30日第07版:汴水流韵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童谣中的文化密码

皖北家乡,高天厚土,物产丰饶,养育着代代百姓,也浸润出源远流长的文化轨迹,从刀刻简牍到笔落纸上,再到现代网络线上书写,诗文不断,累积成册,认真咀嚼后,都成文化大餐,令人唇齿留香。那么,经口口相传、形式比较简单、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在儿童中间一直流行的童谣呢?虽属“小鱼小虾”,却也味道鲜美。解读家乡童谣中的文化密码,确有一定意义。

家乡童谣,不知啥时开始的,也不知传唱了多少代人,现在再唱这些童谣,仿佛回到了那童言无忌、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夏天的夜晚,一群孩子坐在麦场上乘凉,眼望天上一轮明月,不知是谁起的头,就唱起来:“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洋刀;洋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红袄;红袄红,切紫菱;紫菱紫,切麻籽;麻籽麻,切板锄;板锄板,切黑碗;黑碗黑,切粪堆;粪堆臭,切腊肉;腊肉腊,切苦瓜;苦瓜苦,切老虎,老虎一翻眼,八个碟子十个碗。”看着月亮,数着星星,慢慢地我们的眼皮也就开始打起架来……这是乡音也是乡愁。解码这一童谣,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儿童日常所见所闻,用顶真的修辞方式,顺序而下,一气呵成,音律的节奏感强,使儿童乐于接受并传诵。同时,也有着古代文人雅士相聚诗酒唱和传“飞花令”的某些遗韵。

“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娘睡在草窝里,媳妇睡在炕头上。烙油饼,卷砂糖,媳妇媳妇你尝尝。老娘饿得干瞪眼,无法只能喝菜汤。”这则童谣,从反面教育孩子要知道报娘恩,不要娶了媳妇忘了娘,使人从小就受到孝文化的熏陶。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冰冻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八十一,猫狗寻荫地,九尽花开寒不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再九九,麦子到了手。”这首《数九歌》,从节气变化的角度,给年龄稍长的孩子上了一堂气象与物候变化的启蒙课。

孩子渐长,为让孩子了解地支中一天十二时辰的情况,童谣有《十二时辰歌》:“半夜子时,鸡鸣丑时,黎明寅时,日出卯时,早饭辰时,东偏巳时,日中午时,西偏未时,西斜申时,日落酉时,掌灯戌时,人静亥时。”

当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家乡,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这时的童谣有:“日本息,喝凉水,打了罐子赔了本。坐火车,轧断腿;坐轮船,沉了底,赶快滚回你老家。”一首童谣,大长了家乡人民的志气。

“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今天重诵这些童谣,它蕴含着的文化密码依然是那样令我们着迷,它的语词和声韵定会历久弥新。

■ 张炳辉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