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菊:无私大爱守护折翼的梦想
人物简介:杨秋菊,女,197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砀山县菊姐残疾人手工坊负责人。多年来,她自立自强,带动脱贫勇创业;巧手编织,织出乡亲幸福梦;热心公益,铿锵玫瑰显担当。杨秋菊因此获评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心动安徽最美人物、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在砀山县朱楼镇陈寨村的菊姐残疾人手工坊里,摆满了中国龙、发财树、龙凤呈祥及各类串珠头饰等工艺品。谁能想到,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工编织品出自残疾人之手。
43岁的杨秋菊是手工坊的“当家人”。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给残疾学员讲解手工编织技术。在她的指导下,残疾学员用手指捏着金属线灵活地绕着,一会儿工夫就编出一个孔雀开屏的手工艺品。
“这里是我们的‘幸福家园’,‘菊姐’就是我们的知心大姐。”提起杨秋菊,残疾学员都称她为“菊姐”。正是他们的“菊姐”,带领当地弱势群体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残疾群体有梦想、有能力,也想创造社会价值,关键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杨秋菊告诉记者,菊姐残疾人手工坊已培训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1500余人次,为弱势群体提供固定和流动就业岗位300个,带动4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人均增收8000元至12000元。
“艰辛却很充实。”说起自己的生活和创业之路,杨秋菊的话语中充满坚定。2000年,杨秋菊嫁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公公有精神疾病,婆婆因为脑梗半瘫在床,叔叔、婶婶、小叔子因为残疾和他们一起生活。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和丈夫的肩上。种地、打工、开出租车、做销售员……他们不等不靠,负重前行,毅然挑起家庭重担。生活刚有起色,一场大病又让丈夫落下了残疾。
“我们家那么多残疾人,又各有所长,尤其是小叔子擅长唱歌,我们能不能发挥残疾人各自的专长,带动大家自力更生,过上好生活?”面对现实,杨秋菊和丈夫商量,联合一些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成立了一个残疾人艺术团,通过表演节目自力更生。就在残疾人艺术团刚步入正轨时,杨秋菊的丈夫突然患病去世。
“丈夫走了,我带着大家一起干!”杨秋菊向残疾人艺术团的成员们作出了郑重承诺。在小家里,杨秋菊无微不至地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年幼的孩子;在“大家”里,杨秋菊带领残疾人继续演出,开拓市场,解决了30多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看着他们生活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杨秋菊打心眼里高兴。
在带领残疾人演出的路上,杨秋菊也在苦苦寻找新的致富门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秋菊接触到氧化铝手工编织。勤奋好学的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这门技术。她晚上加班编织各种工艺品,一有时间就到街上销售,家庭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于是,她决心把这套成熟的技术传授给残疾人艺术团的所有成员,带动大家一起脱贫。
编织金属工艺品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手艺活,需要手脑配合、耐心细致,然而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显得十分吃力。为了让他们都能尽快熟练掌握技术,杨秋菊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残疾程度较轻、领悟能力较强的残疾人叫到身边,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等他们都学会了,杨秋菊就让他们做老师,去教其他人。这样一来,没过多久,大家就都掌握了编织技术。
201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杨秋菊带着她的手工坊进驻陈寨村电商扶贫驿站,发展劲头更足了。为扩大销路,杨秋菊采取“以演代销”的模式,先是带领会唱歌、懂表演、能宣讲的残疾人到县城周边表演节目,推销手工编织品,后来又到河南、江苏等地的旅游景点、批发市场推销手工编织品。如今,“菊姐残疾人手工坊”的工艺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残疾员工的月收入也节节攀升。
曹森威最早是艺术团的成员,经杨秋菊撮合,认识了手工坊的山东女孩董花,二人成家后相濡以沫,日子过得比蜜甜。曹森威提起杨秋菊,总是一脸敬重:“没有秋菊姐,我不可能有一个家、一个这么好的家。”
“他们曾在不幸和苦难中磨炼,如今已在希望和光明里得到重生。”杨秋菊说。在“菊姐残疾人手工坊”里,每天都能看到幸福的笑脸,听到欢快的笑声……
记者 谢文东
责任编辑:张海亮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第八期宿州市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举行 03-28
-
2宿州市根治欠薪专项行动追发工资1.4亿余元 03-28
-
3关于清明节期间暂停部分祭扫业务的通告 03-27
-
4
-
5郑宏来宿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 03-28
-
6王启荣在市交旅集团调研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