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绘出青春最美的色彩
在疫情防控前线,他们无私无畏,始终冲锋在前;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甘于奉献,挥洒辛勤汗水;在生态环保路上,他们默默耕耘,守护青山绿水;在文明创建路上,他们身体力行,展示宿州形象……他们,就是青年志愿者,在奉献中绘出青春最美的色彩。
志愿服务,青春有我。近年来,宿州共青团不断拓展实践育人主渠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拓宽志愿服务领域,着力打造青年志愿服务的靓丽名片。
镜头一:
春节期间,宿州东站站前广场。身着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背着沉重的电动喷雾器,青年志愿者王丁顶着刺骨寒风,和队友们穿梭在站前广场,开展消杀作业。
“我这一身装扮,就是爸妈从我跟前走过,也铁定认不出来。”王丁的诙谐,引得一旁的志愿者“小伙伴”哈哈大笑。
对这个将满18岁的高中生来说,王丁的寒假过得格外充实。这些天,他跟随着宿马园区青年志愿服务队,一直奔波在“暖冬行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
在高铁车站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帮助旅客购票、搬运行李;在道路路口开展文明劝导,宣传“一盔一带”;在农村社区扶危济困,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我奉献,我快乐”,王丁更是乐在其中。
志愿服务像一个“强磁场”,集聚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记者来到宿马园区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服务站,见到了从外面回来的乔洁。外面天气有些阴冷,只见她的额头却挂满汗珠。“不好意思,我先歇会儿。”顾不得和记者搭话,乔洁忙不迭地大口喝着水。
之后一问才知道,原来她在宿州东站开展志愿服务时,看到一位老人拖着大包小包行李从站口出来。“大娘,我来帮您。”乔洁二话没说,扛起老人重重的行李,搀着她进了公交车站。“谢谢你,好闺女!”“不谢,应该的。”还没来得及寒暄,乔洁就轻快地“飞”出了公交车。
“我爸妈是志愿者,我当然也要成为志愿者。”“90后”的乔洁年纪虽轻,说起话来却沉稳耿直。受父母的影响,2018年,她和弟弟都加入了宿马园区青年志愿服务队。工作之余,一家四口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了志愿服务活动中。
一次次志愿服务,乔洁感知最多的是“责任”的分量。她还记得,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他们一家全员上阵,参与车站疫情防控。有一次,晚上7点左右,服务队临时接到通知,要完成一项疫情防控物资的卸车搬运任务。列车停靠站台时间仅3分钟!与时间赛跑,快一点!再快一点!10名队员迅速到位,反复演练。21时08分,当载着防控物资的火车运抵车站时,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配合默契、紧张有序。90秒,跑出“战疫”加速度!配合铁路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了防疫物资的搬运工作。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艰辛与快乐。”问及做志愿者的酸甜苦辣,乔洁描述得风轻云淡。
镜头二:
“早一点到达,就多一些希望!”2月9日,萧县天狼救援大队大屯中队队员刘发思和其他几名队友一起飞奔在路上,火速赶往萧县大屯镇高楼行政村,准备实施溺水人员打捞救援。
到达现场后,刘发思等人发现,守候在高楼村的队友早已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搜救工作已经开始。“你们上来休息一会儿吧,我们下去继续!”刘发思向河中的队友喊道。“不用,咱们还是一起吧,这样能够快一些!” 队友的回答坚定而有力。
二月的萧县农村,寒气依旧逼人。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0分钟……队员们顶着凛冽的寒风与时间赛跑,穿梭在冰冷透骨的河水中反复搜寻,最终把溺水者打捞上岸。但由于发现得晚、溺水时间太长,溺水者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眼看着一个生命的逝去,队员们个个心情沉重,他们抹去眼角的泪水,向着溺水者遗体深深鞠躬,然后悄然离开。
从接到电话通知有人溺水,到赶到现场实施救援,总共时间不超过10分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救援现场实施救援,这是萧县天狼救援大队“农村10分钟应急救援圈”项目的特色。
“应急救援,很关键的一方面,就是要同时间赛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在萧县天狼救援大队队部,秘书长陈娟正在整理救援设备。眼前这位眉清目秀的女队员,不仅在实施救援活动中“巾帼不让须眉”,谈到队里的救援项目,更是如数家珍。
陈娟告诉记者,“农村10分钟应急救援圈”,就是建立县域救援网络,在全县24个乡镇(开发区)发展中队,打造民间救援协调服务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培训统一。“每个中队根据队员居住情况划分管辖区,成立小分队,并公开救助电话,接警后保证10分钟内到达。”
抗洪抢险、火灾救援、寻找走失老人、打捞溺水人员……两年多来,“农村10分钟应急救援圈”项目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萧县广大的农村地区,哪里有急难险危的情况,哪里就有天狼救援大队志愿者的身影。一道道亮丽的火焰橙(天狼救援大队工作服颜色),为受灾群众带去了援助和希望。
“去年11月,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比赛中,我们的‘农村10分钟应急救援圈’ 项目从全国1000多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银奖。”谈及这个特色救援项目,陈娟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让陈娟感到自豪的,不仅仅是荣誉,还在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本身:一支充满着正义和朝气的队伍,一群满怀爱心和奉献的青年,进行着一次次同时间和生命的赛跑,展开着一场场与意外和灾难的较量。
“我们不希望有灾难,但灾难一旦出现,我们希望能及时应对。”整理完救援设备,陈娟转过身去眺望远处,说出了萧县天狼救援大队所有队员的心声。
镜头三:
一身火红的志愿服,魁梧的身材,黢黑的面庞,举手投足间无不流露出军人的特质。眼前的这个“80后”青年志愿者张欢,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记者见到张欢,是在宿城港利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现场,张欢和队友们正在为居民讲解和演示人工呼吸、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步骤。有些居民还实地操作,体验“现场救人”。
“遇到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怎么办?掌握这些必要的安全救护知识就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张欢的一席话,引得不少居民的共鸣和掌声。也正是这个想法,激发张欢在志愿服务的公益道路上一路前行。
2014年,张欢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赴疆戍边。从资助家乡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上学,到探亲回家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即便身在军营,张欢也从未放下对家乡的牵念。从军八年,他多次获得“优秀士官”表彰。
2019年12月,从部队退役后,张欢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公益事业。现如今,他任职于宿州阳光天使公益助学中心,专业从事困境儿童救助及留守儿童素质拓展、安全教育、救护培训等工作。
面对困境、留守等特殊儿童群体的安全意识淡薄,张欢联系多方资源,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如何能让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是摆他面前的一大难题。“机械式、教条式的培训很难行得通,必须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培训中,张欢细心总结不同阶段、层次儿童的生活习惯、身心特点等,逐渐形成了一套寓教于乐的方法。
此外,针对火灾预防与逃生、防溺水事故与应急处理、开学季的交通事故预防等安全教育,张欢边学边练边教,向专业人士求教、向身边同事学习。很快他便从“门外汉”成为“内行人”。目前,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0余场,累计受益儿童青少年6万余人次。
随着志愿队伍的扩大、服务触角的延伸,张欢还组建了社区应急救援队,吸引和鼓励更多不同专业背景、行业和不同经历的青年参与到社区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护等志愿服务中来。
“有一种幸福叫奉献。”张欢说,他会继续努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让爱和奉献持续传递。 记者 马竞 谢文东
责任编辑:张海亮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专项整治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 03-21
-
2市政务服务大厅开通高频即办窗口 03-21
-
31-2月份宿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 03-21
-
42022年春运宿州市发送旅客424万余人次 03-19
-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