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蚂蚱“蹦跶”出致富新路径
日前,记者走进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的蚂蚱养殖基地,只见一排排大棚使用透气的纱网和塑料膜覆盖,出入口处装有拉链,看上去好像巨型蚊帐。棚内,拇指长的蚂蚱或爬或跳,发出“沙沙沙”的扑腾声,十分活跃。
蚂蚱,又称蝗虫,以黑麦草、玉米草等为主食,蛋白质含量高,油炸后酥脆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再过两天,今年的第一茬蚂蚱就可以销售了,生长周期在45天左右。就目前情况来看,收成应该不错,预计一棚能收120斤左右蚂蚱。”养殖户于杰边投喂草料边介绍,“我们出产的蚂蚱具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很多买家上门来收购,销路根本不用愁。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1斤蚂蚱能卖到13元。”
“我以前在外地工作时,发现养殖蚂蚱属于风险低、投资少、周期短、回报高的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好,便萌生回乡创业的打算。经过多次考察后,去年我流转了50余亩土地,建起了40个大棚用于养殖蚂蚱。”于杰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蚂蚱的品质,他采用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从选种、孵化到养殖、防疫,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同时,密切关注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精心照料每一只蚂蚱,遇到困难就及时请教专家,根据气候特点、蚂蚱生长习性等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蚂蚱养殖是一次性投入虫卵,成虫后再次产卵孵化,每年的四月份开始养殖,35天到50天左右出栏一茬,一年可以养殖四茬。”于杰对记者说,蚂蚱生长周期比较短,管理相对简单,只要让蚂蚱的卵产在大棚里,保证温度湿度适宜、草料充足,蚂蚱就能存活繁殖,饲养一批后可实现循环发展。每年这4茬下来,一个棚大约有5000块钱的纯利润,效益非常可观。
如今,小蚂蚱让于杰尝到了增收的“甜头”,“蹦跶”出了乡村致富的新路径。“接下来,我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建设冷库、开发蚂蚱酱等,进一步延伸大棚蚂蚱产业链条,提升蚂蚱的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周边老百姓一起发展蚂蚱产业增收致富。”于杰说。记者 彭序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召开 05-26
-
2
-
31—4月份宿州市进出口总值增速居全省第一 05-22
-
4宿州市700余万亩小麦即将开镰收割 05-22
-
5杨军主持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05-21
-
6“小切口”凝聚“大合力” 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