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饭
小时候,在乡村,常常和小朋友一起满庄跑,玩得忘记吃饭时间,大人就满庄喊着乳名,叫回家吃饭。不少小朋友玩得投入,听不见大人呼唤,或者装着没听见,认为玩耍比回家吃饭有意思。那时乡村条件不好,经常有馍没菜,有汤没油。饿了也不问时间,拿个凉馍,抓把咸酱豆或拿几根咸疙瘩菜,边玩边吃,渴了喝口凉水就中,没有坐下来吃饭的概念。然而我却不同,一听到大人喊吃饭,撒腿就往家跑,主要是因为母亲能做些好吃的。
虽然都以红芋和红芋干子为主,母亲却能想方设法做得可口。鲜红芋下来后,不是每天烀着吃,而是把它擦碎,加上葱、姜、辣椒丝,搅拌均匀后拍在热锅上。在缺油的年代,只能少着一点油,主要是怕饼子粘锅。这样的饼子只能翻一次,多翻就会烂,老家叫它“懒翻身”。刚出锅的饼子,两面焦黄,特别好吃,常常噎得我直伸脖子。
红芋干子是标准的粗粮,母亲也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它和少量豆子掺合一起,磨成面粉,做豆杂面条,面条虽然很短,但挺好吃。母亲还有一个绝招,就是给烙馍包皮子。家里来了客人,招待不起白面馍,用红芋干子做的黑面馍又有点不像样,母亲就用少量小麦面做皮子,把红芋干子面包进里面,薄薄一张烙馍,竟有三分之二黑面藏在里面。
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有了精米白面,油和肉都不缺。母亲再也不愁“难为无米之炊了”,做起饭来更加得心应手。她每天变着花样做给一大家子吃,早饭也不将就,几乎不重样。我喜欢母亲做的“托饼煎”,把青南瓜擦成丝,用鸡蛋、面粉、葱、姜与南瓜丝和在一起,锅里着油,煎成一块一块的,外焦里嫩,配上小米粥,真是最好的早餐。当然,母亲做的手工馒头、手擀面条、烙馍灌鸡蛋等,也都是美食。
后来我进了城,有了自己的小家,隔一段时间,总要回一趟老家。父母知道我要回来,便提前忙起来,收拾屋子、擦桌凳、买菜,拣我最喜欢吃的做几样。临走,母亲还把她事先做好的包子、馒头、烙馍让我带走。每次回家,父母头天就开始准备我吃的和带的,太辛苦,后来再回家,我就不敢提前打招呼了。母亲看我来了,非常惊讶,嗔怪道,怎么不先打个电话,这可怎么办,没有一点准备!她急得直搓手。我赶紧安慰,我是你的孩子,又不是客人,家里有啥吃啥,最近我血糖有点高,你就做点玉米面窝头和豆杂面条就行。母亲这才转怒为喜,赶紧下厨,很快就上来炒花生米和韭菜炒鸡蛋,让我和老爸先喝两盅……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回家吃饭是一种最简单却又最珍贵的幸福,不需要奢华的食材,亲人相聚,灯火可亲。
岁月无情,后来母亲离我而去,父亲也去天堂与母亲相聚了。在父母刚走的一段时间里,每到周末,我依然想着回家吃饭。转而意识到他们都不在了,便怅然喟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自从父母走了以后,我就感觉没有家了,他们原先居住的房屋,我再也没有踏入过。那是温暖地,也是伤心地。而在梦中,我常见到母亲在灶间忙碌的身影,常与老父亲一起喝酒聊天。
我居住的地方离儿子的家不远,每当双休日或节假日,他们也经常过来吃饭,老伴于是重演着我母亲的故事,忙前忙后,招待客人一般。饭毕,孩子抹抹嘴,也会感叹:回家吃饭真好!
■ 屈海波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引来“源头活水” 激发澎湃动能 02-19
-
22024年宿州市进出口总值65.6亿元 02-14
-
3向“新”出发 以“质”致远 02-13
-
4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 02-13
-
5在守护与创新中传承节日文化 02-10
-
6宿州市持续深化用水权改革 激活“每一滴水” 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