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抹高粱红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高粱如勇士般挺立,它们的穗子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大地的恩赐,红得热烈,红得耀眼,如同燃烧的火焰,将整片大地映照得生机勃勃。面对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那抹高粱红……
我的老家在高密西乡,过去村东官河一带因地势低洼被称为“濠里”,土质适宜种高粱。历史上,这里成片成片的“青纱帐”里,曾发生过“孙文抗德”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而那一望无际、庄严肃穆的红高粱,不仅是一片庄稼,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暗示和一种生命力的传达,也是家乡传统精神的象征。
高粱在我们家乡俗称“秫秫”,这个俗称里不仅藏着乡亲们的淳朴与亲昵,也寄予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与渴望。《食物本草》中,高粱被誉为“五符之精,百谷之长”。在产量上虽稍逊于小麦、水稻、玉米,但作为世界四大谷类作物之一,它的地位无可撼动。几千年的种植历史,见证了它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共荣。
高粱不仅是大地的馈赠,更是生活的智慧与坚韧的象征。记忆中的高粱,是那样平凡而又不可或缺。它耐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无论是肥沃的平地还是贫瘠的洼地,都能见到它坚韧不拔的身影。夏日里,它郁郁葱葱,为大地披上一层绿色的外衣;秋风起时,它则换上了火红的盛装,成为田野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过去,我们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满了高粱穗,那是来年生活的希望,也是孩子们眼中的宝藏。年少的我,总能在高粱地里找到无尽的乐趣。夏日炎炎,割草归来,口干舌燥之时,便会悄悄砍下几株高粱秆,经过一番简单处理,那绵绵软软的秆心便成了天然的“糖棒”,清甜解渴,让人回味无穷。
脱粒后带穗的高粱秆,红红的穗头连着青白色的细秆,整齐划一,被人们加工扎制成大大小小的炊帚、笤帚或盖垫,供人们日常使用。有的还拿到集市上出售,以补贴家用。就连那看似无用的高粱根茬,也都一一从地里被挖出来,去掉泥土,码放在家中,日常作为柴火烧锅做饭,冬天则用来烧炕取暖。
高粱的用途远不止于此。脱壳晒干后的高粱米被磨成“红面”,虽然口感略显粗糙,但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它却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巧手的妇人们总能变着法儿让“红面”变得可口起来,比如那“包皮面”,白面为皮,“红面”为芯,既美观又实用,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生活的智慧与温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现在高粱在我们老家已经没人种植了。幸运的是,因为莫言先生的《红高粱》,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的红高粱再次焕发了生机。每当秋收时节,东北乡的红高粱便如同火焰般燃烧起来,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
如今,当我再次踏入那片高粱地时,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有对未来的憧憬。那一片片火红的高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坚韧与希望的故事。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张继森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会议 12-18
-
2宿州市新增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12-18
-
3以创新实干为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2-16
-
4“三省井”,何以润三省? 12-02
-
5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本月底全部完成 11-28
-
61—10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9.7%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