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拂晓新闻网  > 综合  > 正文
关湖村

农文旅融合定曲调 “知音故里”奏响“蝶变曲”

2024-12-18 08:30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彭序

仲冬时节,寒意渐浓。在埇桥区永镇镇关湖村知音园伯牙堂中,一尊俞伯牙抚琴的塑像端坐其中,四周壁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从相识、相交到成为知音的过程。园内一隅,一棵挺立了千年之久的老槐树,承载着这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历史记忆,守护着村庄的安宁,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现在的关湖和10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别。”谈起村里的改变,该村党总支书记陈耀武告诉记者,近年来,关湖村秉承挖掘历史、留住乡愁和田园记忆的理念,以音乐作为主线,定调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共同谱写出一首“环境靓、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蝶变曲”。

记者航拍的永镇镇关湖村。记者 蒋帮煜 摄

因地制宜 古韵焕新生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在关湖村辈辈相传、人人皆知。这里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脂粉无计染红江”等历史传说,让整个村庄充满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

“相传俞伯牙就葬在我们村。”望着伯牙抚琴雕塑,陈耀武打开了话匣子,“当年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染病去世后,心灰意冷,摔碎了古琴,祭别亡友。在乘船顺汾洪江(汾洪江发源于今河南开封东的上集贤村,向东南流入淮河)返回途中经过今天的关湖村时,因心情郁闷难解,竟也染疾身亡。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以期能够再与知音重逢。”

千年余音犹在,知音还似当年。两千多年后,如何守住“古色”,赋能村庄发展,续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成为关湖村“两委”干部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我们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探索极具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陈耀武对记者说,2015年,村“两委”抢抓机遇,布好棋局巧落子,深度挖掘村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致力于打造“伯牙故里、知音关湖”文旅品牌,以文化带动乡村发展。

这场历史文化的传承下,关湖村先后建成伯牙堂、恢复重建淘乐井、伯牙墓,辅以伯牙鼓琴、子期听琴雕像、墙画等,伯牙文化广场、知音园、知音大舞台等主题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潜心追溯历史,讲好关湖故事。

巧借东风 “颜值”再提升

站在关湖村的观景台远眺,风韵独具的村庄屋舍俨然、道路整洁,沃野良田翠绿青葱、越冬作物长势良好,恬静安详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然而,2014年关湖村还是一个贫困村。“以前村里环境差,到处都是柴火垛,大部分道路最宽处不到4米,还有好几条‘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没办法走。”陈耀武介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是当年村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但仅用两年的时间,关湖村就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吃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水泥路,巷道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原来的土广场都变成了水泥地坪,旱厕改造成了便捷的抽水厕所……

这些如何做到的?陈耀武给出了“秘诀”——巧搭美丽乡村建设的“顺风车”。随着美丽乡村项目的推进,关湖村以此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硬化道路、铺设雨污水管网、建设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推进垃圾分类治理等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实现乡村环境“改头换面”。同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行动,构建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配备保洁环卫设施,配齐专业保洁队伍,形成网格化包保责任区域,对村内道路、公厕、沟塘河渠进行全覆盖包保维护,确保村容整洁。

越来越美的村庄,越来越优的环境,增强了村民幸福感,也激发了村民共同参与的热情。现在的关湖村,家家积极利用庭前院后空闲土地,合力建设“美丽庭院”,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享受自然和谐、美丽幸福的乡村生活。“村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建设和美乡村的好处。现在大伙都愿意出一份力,让村庄环境更美丽。”村民陈斌说。

农旅融合 “村游”火出圈

“滴滴滴……”在村内游乐园,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沿轨道蜿蜒前行,畅游乡村之间。

“这可是我们村的‘网红’小火车,每天都有家长带着孩子乘坐游玩。”游乐园的负责人陈炯才告诉记者,不少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还借助“抖音”“微博”等云端平台,将关湖村美景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既增加了客流量,也为关湖村“代言”。

陈炯才是关湖村村民,之前在北京经商,在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与哥哥共同成立公司,租赁村里土地建起近千亩的红橡(玉兰)育苗和观赏基地、游乐园、露天电影院,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吸纳村民到基地务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废旧的汪塘变成垂钓中心,荒凉的河滩地变成橡树林,流转土地发展甜叶菊种植基地……在农文旅结合方面,关湖村盘活村内废旧汪塘、河滩等集体资源,从乡土文化、资源、产业等角度切入,与种植大户、返乡人才共同打造网红打卡基地,建成网红小火车、主题秋千、儿童游乐园等配套设施,打造主客共享、村景合一、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绘就“春游连片油菜花海,夏观曲水风荷之光,秋赏红果枝头之恋,冬饮梅花煮雪之浆”的四季之景,让关湖村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收益。

如今,关湖村每年到村游客量已经突破1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AAA级旅游村”“省级千年古村落”“安徽省百家旅游(扶贫)示范村”“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等称号。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6年的不足5万元增长到153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聚力发掘更多历史故事,赋予更多人文情怀,围绕音乐品牌增加观光点,邀请音乐爱好者、音乐协会,开展音乐节活动,打响音乐品牌。”陈耀武表示,关湖村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打造文化、艺术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音乐主题村庄,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建设具有皖北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记者 彭序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