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郑重先生
11月19日,星期二,与老树、徐益同去梧桐人家养老院,看望郑重先生。养老院在浦东新区南部,离迪士尼很近了。乘地铁11号线,然后又叫了辆出租,起步价,就到了。
好几年没见了,郑重先生还是老样子,九十岁的人,行动利索,思路清晰。老伴武仲英老师瘦了,不过精神挺好。天气开始降温,但在他们朝南的房间里,却不感到冷,阳光很好。原先在四平路老房子里挂在东墙上的由画家刘旦宅题的斋号“百里溪”的镜匾,被带了过来,挂在了西墙上。沙发前的茶几上,堆着几叠书,依然是离不开书的人。但毕竟,不像过去老房子里到处是书充满书卷气的场景了。
带给郑重先生的是本人这几年的篆刻印稿,共两册,一册是闲章,一册是佛造像,还有一枚寿山石刻的佛造像小印,两公分见方。虽然都不上档次,但郑重先生挺喜欢。知道我们要去,郑重先生也准备好了他的礼物:今年刚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九十自述:我就是个乡下人》。
来之前,我得知此书已出版,且网上有售,便购得一本,这次带了来,想请郑重先生签名即可。因为考虑到先生朋友多,要赠送的书也多,过去曾有出版的书因样书太少不够赠送、又买不到的情况,所以希望减轻他的负担。但这次先生看来备货充足,拿出三本书来给我们,让我把自己买的带回去送人。给我们一一在书上题款,盖上他的斋名印、姓名印,还把我刚给他的佛造像印盖在上面。
这本书,郑重先生写的是自己的老家,皖北平原上一个叫大郑村的地方,也是我们当年插队落户的公社里的一个生产队。说起写作这本书的初衷,要追溯到2010年。那年郑重先生去女儿居住的南非探亲,外孙女经常要他讲过去的事,他童年时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地方,那里有些什么有意思的人和故事。于是,他就有了个想法,把这些写下来,让后代还有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故乡,了解故乡的人、故乡的事。
另外,他还有一个更加深远的想法,老家大郑村,是一个极其平常、普通的村庄,这个村庄,没有宗祠,没有族谱,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村庄。没有人知道这个村庄的起源,最早的定居者从何而来,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忆,至少要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个村庄的历史留下来。从2012年断断续续动笔,一直到2023年最后定稿,他的书中记录的,就是他从记事开始,看到听到和经历过的大郑村的点点滴滴。
郑重先生生于1935年,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大郑村度过。我和老树在1969年从上海到安徽宿县大店公社大汤村插队落户。这中间相隔了大约三十多年。我买来《九十自述:我就是个乡下人》后,翻阅过其中一些章节片段,发现当年在皖北乡村使用的几乎所有的农具和生活必需品,三十多年后我们插队时,依然在使用。耕地用牛,拉的是犁铧头,割麦用的是镰刀,除草用的是锄头,打场用的是石磙和“捞石”,磨面用的是石磨,喂牲口用的是石槽,还有几乎天天要用到的石臼和石碓头。盖房子都是泥墙、草顶,包括给我们知青盖的房子。
在书中有一章《大店集》,专门写他小时候大店集的街景,回想一下,比我们六七十年代看到的大店集要有声有色多了。当年的大店集还有城墙,有东南西北四个门,集上的主街就是丁字街,街两边都是店铺。有布庄、杂货店、裁缝店、粮行、肉铺。有四家药店、五家饭店、三家茶馆。茶馆门口有小吃摊,有卖花生瓜子的,有卖水果的,卖梨膏糖的,卖狗肉兔肉的,卖油馍的,卖烧饼的,卖烧鸡的,卖油茶的。
比较意外的是,大店街上居然还有开金银铺的,卖金银首饰,可以想见当年这个地方的繁华。而1969年我们接触的大店集,就基本上是农民进行商贸活动的一个场地。逢集的时候,远近的老乡拿来家里多余的农副产品在集上摆摊出售,然后换得的钱买盐,买煤油,买点生活必需品。
丁字街公家单位多,公社当然是中心,有供销社、财税所、派出所、广播站、卫生院、粮站、汽车站、文化站、农业银行营业点。店家少得很,饭店就一家,公家的,浴室一家,公家的,旅馆一家,照相馆一家,理发店一家,还有铁匠铺、白铁铺。集东头靠公路有兽医站,还有一个农科站。有了一条柏油公路,从宿县通到灵璧泗县,再往东就是江苏省的泗洪县。等到再繁华起来,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改革开放,老百姓可以放开肚皮吃细粮,市集也慢慢变得丰盛,变得兴旺。
因为都在大店生活过,尽管一个在三十年代,一个在六七十年代,郑重先生和我们还是有许许多多相同的话题。我们编写的《皖北记忆》丛书,请郑重先生写序言。在《九十自述》这本书中,他引用了老树在《皖北记忆》中的文章《走进石器时代》,三十多年的跨越,我们插队的大店乡村,还是那一套古老陈旧的作业与生活方式。又因为我们三人与郑重先生均为媒体人,于是便有更多的话题。
不知不觉中已到中午,我们邀请郑重先生夫妇一起去餐厅就餐。这个养老院的设施真的很好,很为老年人着想,菜肴都是清淡的,红烧肉烧得很入味,却不像外面餐馆里放大量糖,口感不甜,米饭烧得软糯。为了选择养老院,郑重先生的女儿在上海看了许多家,最终选定了梧桐人家,老两口很满意。老伴说,住在这里是一种解脱,不要考虑买菜烧饭这些麻烦事,现在想想,四平路那个家好像是很遥远的事了。
更加令郑重先生满意的是,这里有许多文化界、科技界、搞学术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与他们能有共同语言,成为新的朋友。所以,前一段时间,九十高龄的他也开了公众号,一连发了多篇对养老院一些朋友的专访稿,文字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真是佩服!饭后,郑重先生与老伴回房休息,我们继续在养老院里参观。
养老院够大,活动场地够多。有图书馆、电影院、健身房、游泳馆,还有院友的摄影展、美术展。在书画室,准备了宣纸、毛笔、墨汁,随时可以挥毫泼墨。而在墙上,我发现有郑重先生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草书歌行》,这是写草圣怀素的,二十六句,能一口气背诵书写,不容易,不过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读书的人,背诵几百首唐诗,这是基本功。那书法如行云流水,看得出挥毫之间他心情舒畅物我两忘。
郑重先生找到了合适的颐养天年的一方乐地,幸甚!期望他继续挥洒手中之笔,留下更多的锦绣文章,给我们更多的享受。
■ 王仲翔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三省井”,何以润三省? 12-02
-
2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本月底全部完成 11-28
-
31—10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9.7% 11-28
-
4增强“含智量” 提升“含金量” 11-27
-
5宿州市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11-26
-
6从沉寂到火爆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