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拂晓新闻网  > 综合  > 正文

风华宿州正青春 致敬撤地建市25周年

2024-05-25 09:31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深化医改 护佑健康

宿州撤地建市25年来,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宿州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截至2023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2243个、床位数39210张、卫生人员总数达45832人(卫生技术人员39791人),较撤地建市前分别增加1943个、32517张、33541人(29413人)。

“过去有个头疼脑热只能去隔壁村找赤脚医生拿药,现在医疗卫生机构多了,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了。”在埇桥区道东街道社区医院,79岁的张双芹说,去年老伴脑梗,想去大城市治疗,但他体质差不能承受长途奔波,家人得知市立医院与北京301医院签署远程会诊与教学合作协议后,就在市立医院就医,由北京的专家医生远程会诊“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们非常满意。”张双芹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市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和专科建设“511”计划,创建三级医院8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先后与22家长三角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同时,实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33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27家通过二级综合医院评估。

大力发展医疗与养老融合,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中医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100%。构建基于“孕前-产前-生后”的三级出生缺陷防控体系,建立市县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救治中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女常见病及“两癌”筛查项目。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创新推行乡、村级行政队伍、技术队伍、群团组织两个“三位一体”基层卫生计生机构整合模式,人口监测和家庭发展工作不断推进。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发展,全市建设托位14437个。

“现在医疗保障太全面了,除了常规检查外,医院在孕妇产后还提供专门的婴儿照护服务,特别贴心。”正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等候孕检的“准妈妈”尹文莉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撤地建市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公立医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加成;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获评2个省级示范项目;聚焦缓解跨省异地就医难题,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转诊服务中心,推进“一院一策”帮扶。

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重点人群保障,25年来,宿州医疗卫生的发展,为全市人民健康福祉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宿州将继续在医疗卫生领域砥砺前行,为全市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 秦雨婷

宿城苏宁广场。

文明之城 宜居宜业

早晨7:30,位于宿城三里湾街道的纺织路菜市场开始热闹起来。蔬菜、水果、肉蛋、调味品……色泽鲜艳、品类繁多的商品整齐摆放,市民们穿梭在一个个摊位之间,询问价格、挑选商品。

“今天的西红柿怪新鲜,我得多买几个。”64岁的刘玉芳正在摊位前挑选蔬菜,为全家人的午饭准备食材。退休后,逛菜市成为刘阿姨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提到这几年菜市场的变化,刘阿姨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的菜市场是露天的,摊位设置很随意,卫生条件也不好。现在的菜市场建设得好、管理得也好,不再是以前‘臭烘烘’‘乱糟糟’的样子。每天在整洁干净的菜市场里买菜,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老邓,又去送孙子上学了,等你回来,咱们再下几盘……”吃过早饭,正在小区里遛弯的赵先军见到邻居,热情地打着招呼。“邻居还是以前的邻居,就是居住环境大变样了。”赵大爷满脸笑容地说。

赵大爷今年71岁,是宿城南关街道二里庄的居民。他告诉记者,在2018年以前,整个二里庄还是一户户自建房,道路狭窄,几乎没有公共绿地,也没有通燃气,居民生活不方便。2018年,政府按照规划对二里庄进行棚户区改造,在原址建设二里庄小区。2022年底,赵大爷一家搬进新房。“楼下就是小广场、停车位,小区里还配建了幼儿园、社区卫生室,出门就是小公园,环境没的说,生活更方便!”

“今天晚上6:30,万达广场,咱们不见不散。”周五早晨刚起床,26岁的陈沐清就在好友群里发起了一场周末聚会。“前几年约同学、朋友一起玩,就想着去外地。现在咱们这里吃的、喝的、玩的啥都有,根本不想出去。”陈沐清告诉记者,“万达金街的小吃,吾悦广场的夜市,还有动物园里的大熊猫、植物公园里的花海,这些不香吗?干嘛要舍近求远呢?”陈沐清最后作出“总结”:“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宿州更有性价比。”

道路四通八达,高楼拔地而起,公园串珠成链,商业综合体人气旺盛……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中心之城、温情向上的文明之城。聚焦“硬件”更新,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统筹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小街小巷提升、黑臭水体治理、农贸市场改造、增加文化科普设施和环卫设施等,筑牢民生“里子”,撑起城市“面子”,让城市更加宜居。聚焦“软件”提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擦亮道德品牌,放大好人效应,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构筑崇德向善道德高地。

翻开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成绩单:2014年12月摘得安徽省文明城市金字招牌,2020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近日,新一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区)名单公布,我市全域文明创建实现重大突破,四县一区首次全部获评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区)。“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城市的美誉度、吸引力、竞争力不断提升。

更新的城市,更美的生活。如今的宿州,景色秀丽,秩序井然。干净、清朗、有序、温情、向上正在成为城市的主色调,人民安居乐业,发展欣欣向荣。 记者 马竞

春华秋实 桃李满园

各类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义务教育发展向优质均衡迈进……25年来,宿州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看得见、摸得着,让宿州儿女享受到了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我4岁时上过一年学前班,然后就直接进入小学一年级。”1998年出生的萧县祖楼镇小王堂村人高开朗告诉记者,他和同村很多小伙伴都没上过幼儿园。

据了解,1999年,全市幼儿园仅有400余所。25年来,宿州持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400余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68%,公办幼儿园覆盖率58.0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0.18%,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普及。

学前教育“遍地开花”的同时,义务教育也在均衡发展。2023年,全市共有小学722所,在校生50.3万人,专任教师3万人;初级中学208所,在校生25万人,专任教师1.8万人;义务教育毛入学率100%,巩固率98.37%,四县一区均提前

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

“以前学校条件可简陋了,教学楼、宿舍也很老旧,老师们都是用粉笔书写黑板。”萧县祖楼初级中学副校长张全华说,“现在,走进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让人真切感受到教育的现代化和多元化。”

近年来,市教体局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持续推进智慧学校常态化应用,2023年,共构建智慧学校共同体20个,覆盖126所智慧学校;推进“互联网+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延伸试点”,全市结成16对项目学校,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我1999年高中毕业时,宿州就一所大学,现在宿州不仅有了本科院校,职业教育院校也‘全面开花’。”市民李传光深有感慨地说。2000年,宿州仅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全市现有高等教育学校4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1所、高职院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16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等举措,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市已初步形成一本多专、中高职合理分布、民公办共同发展、覆盖城乡、学历非学历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阔步前行的宿州教育必将为绘就现代化新宿州美好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张浩哲

本版图片:记者 苏洋 杨雪 特约摄影 崔猛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