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综合  > 正文

风华宿州正青春 致敬撤地建市25周年

2024-05-25 09:31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新建的宿州火车站。

1999年5月25日,省辖宿州市正式挂牌成立。宿州,从此成了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城市的名字。

从1999年到2024年,宿州干群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经济发展一路高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各项事业取得瞩目成就。

25年时光斗转,辉煌过往已成序章。站在新起点,宿州儿女豪情满怀再出发,用奋斗和拼搏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农”墨重彩 “丰”景绘就

宿州,安徽省的“北大门”,素有“果海粮仓”之美誉。

1999年宿州撤地建市,全市人民本着“实干”“创新”“拼搏”的精神,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供给能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跨越取得突破性进展。25年来,我市农业农村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宿州大地绘就出好“丰”景。

稳产提质 建好皖北大粮仓

孟夏时节,走在埇桥区大泽乡镇西寺坡村皖顺种植家庭农场的麦田中,温热的麦香扑面而来,麦穗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奏响丰收的“乐章”。

提起麦收,农场负责人朱广龙感慨万千:“1999年,收割机还没有普及,割麦、运麦、碾麦、扬麦……从收麦到进仓至少需要10天时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普及,现在农场1300多亩小麦一天就能基本完成收割、脱粒、装袋、秸秆打碎还田等全部程序。”

“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既可以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又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一增一减’亩均可增加300多元。”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王运良说。3月1日,《宿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促进条例》施行,这也是全国首部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2.1万亩,位居全省第一。

撤地建市25年来,历届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2023年粮食总产460.2万吨,实现“二十连丰”。

干部担当 乡村蝶变展新颜

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自201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选派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到所有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并为全市87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非贫困村分别选派1名科级扶贫工作队长、1名扶贫专干,实现村级选派帮扶力量全覆盖。2021年,我市61.27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35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四县一区全部摘帽。目前,61.27万脱贫群众已全部实现稳定增收。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45元。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2元。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近年来,我市瞄准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真正让农民在家门口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如今的宿州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产业联合 抱团发展闯市场

“撤地建市前,宿县地区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经营模式老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0年和2011年,宿州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我市精心培育“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连续三年被写入安徽省委一号文件;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2月,入选“三农”十大创新榜。

“2012年7月,我们成立联合体时,横跨一、二、三产,实现从耕、种、管、收、烘干、加工、销售到农技培训全程化服务,辐射带动6500余农户。联合体内的粮食产量高于周边农户10%左右,每亩增加收入260元。”市淮河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李清武回忆说。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138个、家庭农场39658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到353家、位居全省第一;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9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99家;全市2个省级“一县一业(特)”示范创建县投入5.9亿元,实现总产值38.1亿元;培育认定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439人。记者 杨雪 彭序

蓬勃发展的宿马园区。

工业崛起 向“新”提“质”

作为安徽的“北大门”,宿州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区域。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力稳增长、全力拼经济、着力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趋势向优。“十三五”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21年总量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2023年接近2300亿元,增长5.8%,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

打造“新”名片

110多年前,京沪铁路的前身—津浦铁路在符离集设站,也把符离集烧鸡推上“四大名鸡”的位置。作为曾经的宿州名片,符离集烧鸡总能在绿皮车的车厢里引得旅客垂涎欲滴。

现如今,符离集烧鸡依然是宿州的一张“名片”,但宿州的“名片”不只有烧鸡这一张。

近年来,宿州轮换了“贫困帽”“文明帽”“两顶帽子”,推动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只轮子”,融入了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两个圈子”,擦亮了“中国云都”“中部鞋都”“两块牌子”。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量子通信五大节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中国云都”的打造,是宿州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寻找城市新名片的缩影。

“当前数据中心的主要用户和合作伙伴包括电信、联通、移动、广电4家运营商,以及华为、国盾量子、浪潮、世纪互联等众多行业客户。”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马雷介绍,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4家重要的算力企业入驻,布置机柜逾5000个,实现算力规模近1700P,在建算力512P。

“转”出“新”前景

产能平均提升了约19.2%,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了约10%,产品单位能耗下降了约5.1%,产品合格率提升了约2.8%……安徽雪龙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

作为全球领先的特种棉浆制造商,雪龙公司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原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升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工艺参数及运行数据实时在线监测监控、采集分析、信息追溯,从而提高生产与经营过程精细化管控水平。

“为打消企业‘不想转型’‘不会转型’‘不敢转型’的顾虑,我们通过开展‘一揽子’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市经信局信息化推进科科长白宗升表示,通过加大资金奖补力度、一对一开展培训等,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卸下思想“包袱”,打通转型“堵点”,去年成功实施412个技改项目,有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蹚出“新”路子

国内首台高承载500吨特种车桥在宿州经开区成功下线,灵璧轴承产业园克服多重困难生产出世界首台超大吨位盘轴件碾轧成形设备4500吨旋轧机,泗县泗涂现代产业园成功研制汽车高压燃油泵……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制造业的比重,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积蓄强劲动能。

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较2023年全年提升1.6个百分点,较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5512”产业工程的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兴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强。1至3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两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7.5%,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7.2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40.9%。

多年来,我市始终秉持“当自己人、办自己事、宿事速办”理念,制定出台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127条”,“免申即享”直达资金惠及1006家企业。同时,全力打造“宿事速办”品牌,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A级城市”,2023年经营主体对宿州法治环境满意度连续四个季度排名安徽第一。

踏上新征程,宿州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扛起“奋力追赶苏北、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的使命担当。记者 李航

宿城新貌。

两地携手 全“宿”启“杭”

一条大运河,链接起杭州、宿州两地。

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确定,宿州与杭州结对合作。

2023年5月17日,在杭州——宿州结对合作帮扶工作对接会上,“杭州宿州产业园区”正式揭牌,标志着两地共建园区全面启动建设。

共扩“朋友圈”

随着《方案》的印发,宿杭两地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开展干部互派挂职。双方组织部门制定了两市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的工作方案,搭建更开放灵活、互鉴互学的干部成长平台。自结对合作以来,宿杭两市持续推进高位对接,我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赴杭州开展工作对接、招商引资;杭州方面也多次赴宿州交流学习。

从“主动融入”到“同频共振”,今日宿杭共同话题越来越多、朋友圈“交集”越来越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一体化合作新局面,在皖北大地呼之欲出。

共品“宿州味”

4月30日至5月3日,宿州绿色农产品在杭州展销,上百种宿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入杭,为杭州市民呈上一道道美味丰盛的全“宿”宴。

展销会上,宿州名优绿色农产品销售火爆,线上线下总销售额超668.3万元,总订单达9.63亿元。28家企业现场集中签约,总金额达8.29亿元。

“希望杭州市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传递农业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推介等方面好经验、好做法、好理念,推进两地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共奏两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华丽乐章。”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展会上表示。

共奔“富裕路”

“我们是杭州宿州两座城市结对合作最早落地的项目,双方在产学研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日前,在市高新区宿杭之光光电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研究所白剑所长带领技术员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从杭州到宿州,从校园到工厂,两地工作成为了这位大学教授每月的必修课,不仅如此,现在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宿杭之光光电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宿杭两地携手共进,也为公司发展开启了新篇章。宿州优良的营商环境、便捷的交通以及对人才的重视,让很多科技人才有‘归宿’感。”白剑表示。

近年来,宿杭两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产业、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形成全方位深度合作。一批批来自杭州市的产业转移项目陆续在宿州落地、投产、达效。

潮起长三角,风劲好扬帆。宿州正以不甘人后、勇立潮头的姿态,争当“上进生”“优等生”,与杭州携手共进,奋力书写宿杭携手共进的精彩答卷,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贡献宿杭力量!记者 李航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