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张江”风起长三角
“服务中心每个人都有包保负责的企业,经常与企业沟通,既能将最新的政策直接传递给企业,也能熟悉企业的经营情况,如果企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会及时帮忙解决。”岳展宏说,前段时间,该公司遇到了资金问题,他第一时间将问题上报到服务中心,积极协助其办理了贷款。得知贷款办理妥当后,韩先生来到服务中心办公室登门道谢。
“中小微企业和科创企业的成长之路都是坎坷的,企业家创办企业要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园区如果不能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陈四巧感同身受地说。
像岳展宏这样的工作人员是园区的标配,所有新入职的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园区历史文化、服务理念的学习与培训,从而能够为园区企业提供“一对一”保姆式的全程跟踪服务。
服务中心一楼设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企业跑一次就能办理大部分行政事项。县担保公司位于服务中心二楼,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服务中心还成立了产业对接小组,缩减企业入驻流程,及时将政策传递到位,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空间。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这句形象的说法是萧县县委县政府要求县各级部门必须做到的。在每月的企业家沙龙、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上,县长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面对面与企业家沟通交流,不仅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信心。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新技术企业想要取得创新成果,离不开顶尖人才。萧县张江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通过招引大院大所,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伴随着高频次的撞击声,记者来到中科大先研院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一场中试试验正在这里进行,磁流变液应用于汽车悬架,要通过500万次的可靠性测试。
“萧县张江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品牌,更是园区细致的服务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心负责人孙帅帅教授告诉记者,中科大先研院之所以选择萧县,能够为人才提供科研创新的环境是关键要素。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产值规模,大院大所本身产值不高,但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益无法估量,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陈四巧介绍。
正基于此,萧县张江根据主导产业搭建起引才平台,携手大院大所和高校,建立起辐射全域的智囊团,为科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一剂药效持久的“强心针”。
功夫不负有心人。萧县张江与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合作设立安徽先进材料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全面交流合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园区建立以来,累计吸引柔性和全职创新创业人才298名,其中高层次人才87名;拥有省级优秀院士工作站1家、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支、皖北产业创新团队4支、市级A类高层次人才团队1支、博士流动工作站1家、市级专家工作站1家,省级引才奖补平台2个。
凭借理念之“变”,筑牢留人之“基”。园区按照第四代产城融合示范园区标准,为科创人才提供基础配套,形成宜居宜业的产业园区。在服务理念的加持下,人才驿站、充电桩以及招引的全季酒店,各种“软”支撑为优秀人才提供了“硬”环境,让他们能够真正扎下根来。
协同:从县域到省际之一体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思想的进化,理念的变革,让高质量发展从萧县张江一隅、到全县一域、再到省际一体。
萧县张江如同盛开的蒲公英,乘着创新发展的东风,将新理念新模式的种子播撒到四面八方。
目前,萧县张江与其他园区相互协作、合理分工,招引着企业到萧县孵化、加速和转化,形成了同频共振的模式。
以中科大先研院为例。2022年9月,该院正式落地萧县张江,致力于加强智能装备、高端汽车零部件、机器人及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的合作,把中科大先研院研究成果在萧县孵化。
在基地一楼,高铁动力学实验平台、机器人驱动关节实验平台、磁流变阻尼器实验平台等多个实验室依次排列。预计今年下半年,磁流变汽车悬架产品将在萧县经开区转化基地正式投产。
由此,萧县张江与经开区合理分工,构建了同频共振、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以张江萧县为创新策源,萧县全域已经形成了“3+N”的产业发展平台,即张江萧县高科技园、萧县经济开发区、萧县循环园和多个专业性功能园区,立足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两大产业,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萧城北部的循环园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园区内的安徽金玉米农业科技公司作为萧县本土企业,以生产玉米淀粉为主业。过去,金玉米公司需要外购生产玉米淀粉的重要原料果糖,后来,萧县在招引企业的过程中强链补链,将专业生产果糖的安徽品青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引入园区,并且就坐落于金玉米公司的驻地旁。
就这样,一条运输果糖的管道搭建起来。果糖从管道源源不断地流入金玉米公司生产车间。对于金玉米而言,果糖的运输成本降至0。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近年来,萧县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最活跃的变量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迈向从一域到一体的征程。
而在G60科创走廊源头——松江·安徽科创园内,萧县设立反向“飞地”,招引好项目直接在上海孵化,项目孵化成功后,在萧县本地投入生产。这一举措,不仅是展现萧县形象的重要载体,更成为聚力“双招双引”的强磁场。
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萧县主动与上海张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高规格设立驻长三角·上海投资促进中心,并成立工作专班,由副县级领导挂帅,开展“双招双引”,定期共谋合作。
在对接上海张江的同时,萧县坚持东向发展,构建“4+N”交通路网,布局实施“4轴”联动,打造“3+N”产业发展平台,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抢抓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重大机遇,与杭州市拱墅区结对,拓展区域合作空间。
“从萧县张江一隅,到萧县全县一域,再到省际一体,萧县张江发挥了带动作用。萧县张江不仅是一个‘窗口’,更是一张‘名片’,作为最活跃的变量,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大有可为。我们要充分发挥萧县张江在‘双招双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对标沪苏浙的管理经验、发展模式和营商环境,敢于正视补足差距,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真正见实效。”县长朱新华表示。
谋划: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
朱新华所言极是。县委县政府视萧县张江为“掌上明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站在萧县政务中心北望,能隐隐约约看到萧县北站的轮廓。萧县北站西侧,一幢高楼拔地而起,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张江萧县凤城项目蓄势待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科创产业投资周期长、技术难度高、研发投入大的特点,决定了其跨越式发展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萧县张江的科创基础来源于8年前的决定,而未来的蓝图必须提前绘制。
高质量发展既具有系统性,更具有长期性,很多系统性规划需要时间才能彰显价值,战略定力至关重要。
2021年,萧县正式启动张江萧县高科技凤城项目,总投资约5.1亿元,目前A地块主体部分已完工,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
站在新起点上,县委县政府提高站位、拉高标杆,科学决策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扩容升级方案,以龙城园为创新孵化平台,将凤城园打造成加速成长载体,沿开发区皇藏大道高质量打造万亩产业承接和转化基地,科学构筑“孵化+加速+转化”的发展框架,全力推动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提档升级。
建设凤城项目,目标在于探索建立“孵化-加速-转化”全链条产业体系,将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打造成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先行区、皖北高端智能制造新兴产业集聚区、萧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区,推动实现由省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向国家级“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的迭代跃升。
在扩容升级的目标规划中,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链长”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经营销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及亩均效益均高于长三角同级别园区平均水平。
计划到2030年,建成以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凤城园为核心载体的智能制造新兴产业集聚区,领军企业“生态圈”基本形成,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
回顾萧县张江的8年发展,离不开敢于决策的勇气、理念转变的动力、协调发展的方式和长期规划的深谋远虑。
“今天的萧县,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新发展动能高频释放,新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真抓实干,立足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动‘双招双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做好要素保障,努力建成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县域经济发展新高地。” 县委书记表示,萧县将继续锚定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奋发向上、勇毅前行,以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创“进十争百”新局面。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对萧县张江科技园一楼走廊的壁画印象深刻,壁画上展示了萧县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萧县,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已发掘出金寨文化遗址、花甲寺遗址、萧窑遗址,如今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历史长河中,十年八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值得思索的是,宿州率先拥抱长三角、成为“排头兵”的,为什么是萧县?也许,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发展环境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中,可以找寻到答案。记者 付子峰 王硕 摄影:侯显华 黄洋洋 张江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