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张江”风起长三角
8月的萧县凤山,满目苍翠,生机勃发。
凤山脚下,一处园区坐落于此,楼顶“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几个闪亮的大字分外醒目。园区外,道路纵横,绿树掩映,环境干净整洁;园区内,各类仪器琳琅满目,科研人员忙忙碌碌,创新活力在此迸发。
8年前,上海张江高新区与萧县正式合作,张江萧县高科技园(以下简称萧县张江)正式挂牌。8年后,园区完成嬗变,作为上海张江高新区唯一一个县级合作共建园区,先后获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科技服务集聚区、省级引才奖补I类平台等8个省级平台,获沪皖两地主要领导肯定,被省政府授牌首批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发展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和“2023年安徽省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案例”,成为远近闻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和服务区。
数字最有说服力。按省际产业合作园口径统计,今年上半年,萧县张江累计实现营收11.38亿元,招引项目14个,协议总投资10.4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4.33亿元。数据背后,是萧县张江从落地生根到开疆拓土、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俯瞰图。
落子:从0到1的“破冰”之举
2015年,一封来自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的函发往宿州市人民政府,上海张江高新区计划以萧县为切入点,将园区落子萧县。
喜讯传来,对于萧县而言,这次合作蕴藏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在于,“张江”二字“价值连城”,若能借力张江“东风”,便可搭乘发展的“快车”;挑战在于,一个工业基础尚且薄弱的农业大县,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产业能带来什么?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时机转瞬即逝。对于当时的萧县而言,这次机会必须抢抓,而且必须抓住。
如何让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萧县,是萧县张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萧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和深入考察发现,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但技术密集、回报率高,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走向。
一锤定音。县委县政府最终拍板决定,联合上海久有基金成立股权投资基金,规划投入10亿元,利用产业资金引导,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招引科创企业入驻。
“为了发展,萧县敢为天下先。”萧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任一宝感慨,当时萧县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机会少之又少,一定要趁着这次机会,打开大门,引进发达地区的理念,促进产业升级。
当年,全县的财政收入仅15.04亿元。拿出10亿元,不仅仅是撬动企业入驻园区的杠杆,更向外界传递出萧县渴望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强烈意愿,从而真正敲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门,推动从0到1的跨越。
“园区在筹建过程中,就注重引入上海张江的服务理念,将‘管委会+平台公司’的模式引入日常运营管理,积极对标对表,让高科技产业能够真正在萧县落地生根。”该园区党委书记、服务中心主任董莉表示。
谋定而后动。萧县张江结合全县的产业优势和自身特点,清晰地瞄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定位,全力支持科创产业的发展。
科研人员正在做无人驾驶车智能悬架测试。
蝶变:企业“破壳”的温度之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科创企业想要破壳而出,自身的力量固然重要,却离不开外界环境所提供的合适温度。
萧县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从2018年的60.6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17.35亿元。投资额的爆发式增长,萧县张江作为“双招双引”的排头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企业破壳而出的温度之源,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园区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
园区党委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四巧介绍,“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的关键在于弱化管委会的角色,强化平台公司的职能,用市场的逻辑开展“双招双引”,突出服务职能,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园区持续散发的温度。
记者走进园区内的安徽滨尓焊材科技有限公司,只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岳展宏正在与公司负责人韩先生交谈。“我们跟小岳熟得很,他隔三差五就跟我了解公司经营情况。”韩先生说。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