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破晓的号角 永远的良友

— 写在《拂晓报》报史馆开馆之际
2023-04-05 10:01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这里点燃“红色的火种”——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的一家农舍中,第一份纸墨凝香的《拂晓报》诞生。

这是属于“党报的荣光”——2023年4月6日,《拂晓报》报史馆将正式开馆。这座红色报史馆,浓缩了《拂晓报》近85年的峥嵘岁月,记录了她的风雨历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近八十五载,17443期报纸。《拂晓报》的一曲壮歌,从中原大地唱遍世界各地,从“以纸传火”到“融媒传播”。近八十五载,《拂晓报》初心不变,壮志未改,奋发有为,在新时代昂首阔步勇向前……

战火中走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历史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

步入《拂晓报》报史馆,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件件珍藏的实物、一个个复原的场景,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鲜活的教材。报史馆分为序厅、初心厅、发展厅、辉煌厅4个展厅,8个篇章,全景式展现了彭雪枫将军和一代代拂晓报人,用心血和汗水乃至流血牺牲换来的辉煌成就、凝结的拂晓精神。

这是一座镌刻红色报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历史丰碑。在这里,能够重温《拂晓报》在铅与火淬炼、铁与血洗礼中的红色足迹,追忆历史瞬间,感受沧桑巨变。

1938年秋,抗日烽火遍燃中原大地,中共中央决定由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创建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29日,游击支队誓师东征,就在那天,《拂晓报》诞生了。

彭雪枫亲自题写报名,并撰写了《拂晓报——我们的良友》发刊词:“‘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重读当年的发刊词,剑气箫心可感,精神风骨永传。

上世纪60年代末,印刷厂工人在排字车间拣字。

《拂晓报》创办之初,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封锁,各种物资奇缺,两支铁笔、两块钢板、两盒油墨、一把油刷、一块木板和半筒“高乐牌”蜡纸,便是全部家当。同志们身背大包,带着设备,随军转战在黄淮平原上。在穿越封锁线时,常常会夜行百里。只要一宿营,同志们便不顾劳累,认真仔细地做着编辑出版工作。

战火纷飞中,《拂晓报》不断传递出胜利的希望。从誓师东征、挺进豫东敌后,到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到3个月反顽斗争,再到粉碎日顽的33天“扫荡”进攻,再到回师收复豫皖苏边区……伴随着抗战烽火,坚持出版、不断改进,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和革命热情。1939年12月,《拂晓报》第100期纪念专刊上,刊发了毛泽东亲笔题词:“坚持游击战争。”

上世纪80年代报社使用的印刷机。

“拂晓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拂晓。”《拂晓报》坚持开门办报,尊重新闻规律,讲真话、说实话,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与群众同甘共苦,让群众和战士唱主角,赢得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信任和拥护。群众也把这份报纸当作良友,一起行军,一起战斗,十分珍视和爱护。她因此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

当时,一位重庆读者给《拂晓报》编辑庄方来信说:“《拂晓报》简直像天外来鸿,读了报道,感动得热泪滚滚。”

革命年代,通过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等组织,《拂晓报》作为敌后创办的优秀油印抗战报纸,被寄送到纽约、巴黎、伦敦等地展览,赢得广泛的国际赞誉。

没有人会想到,那是在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一群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在日寇扫荡的芦苇荡和“蒙船”上,借助简单的钢板、铁笔、蜡纸和石版,靠着热血和信念,出版了一期又一期《拂晓报》。

上世纪90年代报社使用的印刷机。

“战争年代,报社先后有15名烈士血洒疆场,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拂晓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武华峰说,一代又一代《拂晓报》人,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信念,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这些是我们这代《拂晓报》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我们接续前辈的事业,奋勇前进。”

现代化印刷设备。

心血的结晶:精心指导,关怀备至

在报史馆序厅,记者瞬间被眼前的群雕所吸引。彭雪枫将军与创刊报人们并排站在一起,目光如炬,凝视远方;浮雕背景则以《拂晓报》创刊号为元素,镌刻着将军亲自撰写的发刊词。

是历史的气息,是红色的积淀。这组群雕生动展现了彭雪枫将军对《拂晓报》深沉的关爱。

彭雪枫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和《拂晓报》有着不解之缘。他对新闻事业充满了热爱,曾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去当一名新闻记者。”孰料,他却倒在了拂晓的前夜——1944年9月,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37岁。

作为《拂晓报》的创始人,彭雪枫像治军一样精心指导办报。他认为:“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并告诫报社的同志们,精神食粮比吃饭更重要,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坚持报纸出版。

不论是在艰苦卓绝的行军路上,或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彭雪枫都亲自为《拂晓报》撰写社论、评论等文章。他时常给报社传达党的政策,分析斗争形势,同大家一起研究宣传方针、报道策略和版面安排,乃至精细到标题、装饰。他撰写的《巩固团结,停止摩擦》《五四运动的继承者,新民主主义的实行家》等多篇文章脍炙人口,深受欢迎。

1939年秋,《拂晓报》创刊一周年之际,彭雪枫写了纪念文章《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今后的方针》,提出“报纸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把宣传鼓动变成革命的实践”。在谈到《拂晓报》今后的任务时,文章说,要“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去采访,写出有血有肉的报道”。

工作中,彭雪枫有一个习惯:每一期《拂晓报》印出后,他总是当第一读者。他用红蓝铅笔在上面圈圈点点,打记号,做眉批,记下优缺点。积累几期后,再带到报社来,结合新闻工作理论和实践,向同志们讲解。这是当时报社同志受到的最实际、最直接的教育和培训。

彭雪枫十分重视报纸的文风,给报社同志定下“文字公约十条”,强调报纸不写草字、不写错字、不写怪字、不写简字,必须有血有肉有内容,入情入理入人心。在彭雪枫的指导下,《拂晓报》坚持面向中下层读者,采用白话文写作,力求简明朴实、通俗易懂;同时将由知识分子写作转变为工农通讯员写作为主,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广泛反映部队官兵和当地百姓的真实生活。

《拂晓报》如同漫漫长夜里一束信念之光。她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抗日军民斗志、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推动根据地文化事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鼓起了人们战斗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

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后,时任《拂晓报》记者张景华和十几名战士把彭雪枫的遗体从夏邑县转移到泗洪县半城镇。在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一份完整的《拂晓报》合订本,封面上是彭雪枫手写的“心血的结晶”……

彭小枫上将在雪枫小学为“彭雪枫中队”授旗。

与时代同行: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合着时代节拍,《拂晓报》一路开拓创新,探索前行。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作为中共宿州市委机关报的《拂晓报》,已形成了集报、网、微、屏于一体的融媒体矩阵,以鲜明的定位与特色,成为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走进拂晓报社各采编科室,时时处处一派忙碌的景象。在时政要闻部,遇到了刚从外面回来的记者马竞。“你看,都是下基层捕捉到的‘活鱼’,鲜活得很呢!”顾不得喝口水,她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忙着整理新闻素材,传输当天拍摄的画面。

一整天时间,马竞深入农村一线,采访了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干部群众,深入挖掘当地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文字记录、出镜采访、画面拍摄,马竞全程参与,轻车熟路。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马竞觉得,与80多年前《拂晓报》筚路蓝缕创业时相比,现在报纸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但它的红色基因始终未变。

翻阅《拂晓报》的版面,常能读到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拂晓报人不变的追求。”报社总编辑刘丽说,多年来,《拂晓报》的新闻工作者扎根宿州人民火热的实践,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把自己的新闻理想融入到伟大的时代洪流中。

新老报人参观报史馆。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拂晓报社全体采编人员把镜头对准基层,让群众成为主角,访农户、进社区,入园区、探企业,采写出一大批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新闻佳作。“每一次走基层,都如同向下扎根,扎得越深,吸收更多养分,才能不断向上生长,实现自我的更大突破。”三农新闻部记者关小宇写下这样的采访感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拂晓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护公平正义的担当从未改变。“《拂晓报》作为宿州新闻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重担在肩、责无旁贷。”武华峰表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激发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风起云涌的创新实践、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攻坚;从综合实力实现大赶超、到民生福祉得到大改善;从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到三大攻坚战连战连捷;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宿州……风雷激荡85年。《拂晓报》以饱蘸理性与激情之笔,为改革摇旗,为开放擂鼓,为发展呐喊。

穿越革命年代、建设时期,跋涉一段段改革历程,《拂晓报》迈入意气风发的新时代。即将走出报史馆,墙面张贴的《给未来的一封信》引人注目。诚如信中所写:“《拂晓报》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山高水长,几多艰难险阻,几度曲折磨难。走进新时代,《拂晓报》及全体同仁,将继续怀揣梦想,披肝沥胆,继续前行,迎接新的跨越。”

时光向前,我们向上。

新时代的拂晓报人以梦想为岸、以奋斗作帆,在浩荡的时代东风中,重整行装再出发!文/记者 谢文东  图/记者 董 虎 

责任编辑:丁曼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