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田变整田”后的秋收
新华社记者 水金辰 姜刚
金秋十月,江淮大地秋收正忙。在产粮大县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新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明章正忙着引导群众加快秋收。和前两年的“三秋”时节比,现在他轻松了不少:村民吵架找他评理儿的事几乎没了。搁在以前,村民多割了东家的玉米、收割机压坏了西家的地,协调类似这样的纠纷是“三夏”“三秋”时节新集村的重要事。
这得益于新集村在2020年秋季推行“一户一块田”。望着眼前一片已收割完的农田,村民闵召新对这项举措很是认可。家里分属于村里不同地块的6块田地变成了集中于一处的“大块田”。在10月3日大幅降温前,闵召新请来了联合收割机,不到1小时,田里的大豆就已收完。“放在以前分散的几块田,得3天才能收完。这场秋雨落下,马上又能种麦了。”闵召新说。
1995年时,闵召新家分有约7亩地。当时村里依据田地优劣,为每户都划了一定额度的“好田”和“孬田”。从那时起种粮20余年,闵召新愈发感到效率太低、杂事太多:地块多,要和六七户打交道,一到收割季,往往吵个不停;收割机进场工作,要等周边地块收完,才能前往下一地块,否则有可能压了邻居家的作物。
在新集村,和闵召新有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
“新集村1236户7815亩地,当时划分了约9000块地块,种植太零散,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孙明章说,2020年秋,村“两委”尊重农民意愿,以二轮承包时每户土地亩数为基础,在各自然庄内将土地化零为整。先通过群众自愿,平整土地和修复涵渠等水利设施,“让土地无优劣之分”,再召开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组会议,形成群众认可的土地调整方案,针对个性问题逐一协商并给出专项解决举措。经过约1个月调整,新集村“小田变大田”“散田变整田”。
又是一年秋收时,机耕路上的农业机械正在田间忙碌。记者日前走访新集村时看到,调整后的田块四四方方,并且地块边缘有四界桩和通水渠。据孙明章介绍,现在村里的田块约有2000块。
土地调整后,种粮大户也尝到了甜头。记者采访了解到,大户朱昌成在村里流转了约150亩耕地种粮,与8年前刚搞土地流转时相比,效益明显增加,种粮更有奔头了。“现在土地整齐划一,全程机械化种植,单人工费这一项就比以前少了三到五成。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涝能排、旱能浇,种地更方便了。”朱昌成说。
由于种地条件改善、种粮效益提升,部分田块的流转租金也相应增加。不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动降价到村里抢干农活。“原先打药每亩地每次15元,现在只要10元,无人机植保每亩每次便宜2元。”孙明章表示。
新集村是泗县推进“小田变大田”“散田变整田”的缩影。
“田块变‘大’了,为下一步推进农业发展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庆松表示,目前这个县67个村25.7万亩田地由“小”变“大”、由“散”变“整”,在此基础上当地推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单品种连片种植和高标准农田治理等项目,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民种粮效益也相应增加。
责任编辑:丁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视频调度会召开 10-09
-
2我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稳经济促发展电视电话会议 09-14
-
3宿州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09-14
-
4宿州好人,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09-13
-
5宿州市公安机关“百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09-13
-
6秋月梨熟挂枝头 采摘忙碌迎丰收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