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一座缺水城市的再生水“循环链”
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 汪海月 胡锐
停车扫码、拿起水枪、喷洒车身……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迎宾公园的一处自助洗车站,市民陶辉熟练地操作着,很快便将私家车冲洗干净。
“我每次路过这里都会顺便洗车。这里的水都是再生水,既经济实惠又非常环保。”陶辉说。目前,这样的自助洗车站在宿州市内已建成3处,有11台自助机器24小时为市民服务。
地处安徽北部的宿州是淮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城市之一,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立方米左右,缺水之困让这座城市形成了一条再生水“循环链”。在这里,城市生活污水被处理成符合排放标准的尾水后,并没有被“一排了之”,而是通过深度处理变成再生水,用于河道补水或绿化、清扫、消防等市政用水。
循环,让这座缺水城市也有了亲水之景。陶辉的身后,冬天的迎宾公园同样有着小桥流水的景观,供市民活动的小广场旁喷泉汩汩,而这些河道补水、景观用水都来自不断被循环利用的再生水。
“每天,宿州的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约14万吨,其中10万吨用于河道补水,3万吨用于工业用水,1万吨作为市政用水用之于民,再生水的利用率基本达到100%。”宿州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朱从申说,目前,宿州市已建成再生水管线4条,总长32.4公里,每年补给河道水量约3600万吨。
把“污水”变为“活水”、推广再生水利用,高效运转的再生水厂是这条“循环链”上的关键环节。
走进位于宿州市城南的再生水厂,一个个约两层楼高、有着不同功能的蓄水池整齐排列在厂区。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尾水流入这里后,陆续通过泵房、絮凝沉淀池、V型滤池、加氯间等,水中的有害成分被进一步分解去除、过滤消毒,再生水便源源不断地产生了。
“我们的日处理能力为16万吨,经过深度处理后,尾水中的氨氮、悬浮物等指标进一步降低,可以回用于工业冷却、园林绿化、道路洒水及景观补给等。”运营这一再生水厂的宿州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筱雄说。
他告诉记者,如今,宿州的城市再生水不仅能够满足“量”与“质”的要求,还通过智慧水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管”的提升。
“通过信息化管理,我们可以在线监测水质,掌握管线流量等数据,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观察各个补水口的情况,及时向一线员工派发任务,进行高效、精确的管理调度。”程筱雄说,“未来,随着城镇化加快,城市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再生水回用将有更多用武之地,这条‘循环链’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张海亮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第八期宿州市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举行 03-28
-
2宿州市根治欠薪专项行动追发工资1.4亿余元 03-28
-
3关于清明节期间暂停部分祭扫业务的通告 03-27
-
4
-
5郑宏来宿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 03-28
-
6王启荣在市交旅集团调研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