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开车师傅送上饮料。
收工间隙,韩大朋不忘给农场职工传授新技术。
端午时节,风裹麦香,又到了一年中抢收小麦的黄金时间。
与许多城里人的想象不同,当下午收农田里都是现代化的农机具,一派“农忙不见人”的场景。泗县丁湖镇吴圩村农民韩大朋站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中,看着收割机纵横驰骋,收割、脱粒,一气呵成,沉甸甸的麦穗转眼变成金黄饱满的麦粒,尽管烈日当头,但大丰收让这个庄稼汉子黝黑的脸上充满着笑意。
韩大朋在创新工作室查询资料。
夕阳下,韩大朋夫妇面对丰收场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韩大朋,宿州市劳动模范。今年,又被推荐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候选人。
“今年是个丰收年,去年一亩麦产量700多斤,今年能达到1200斤。这样的好年景我种地这么多年也就遇到过两次。”韩大朋告诉记者,今年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均创下新高,更令他开心的是,今年小麦的价格也是近年来最高的,“粗略估计,这一季小麦的净利润能有20多万,一年的辛苦有了丰厚的回报。”
测试小麦颗粒饱满度。
广袤的麦田地收割一隅。
2012年,放弃经商的韩大朋在家乡创办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泗县丁湖鑫磊种植家庭农场。该农场流转土地400多亩,又为长年不在家中或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乡亲托管土地400多亩,当地农民与农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作为农场带头人,韩大朋深知经营农场光靠种田的经验并不够,还要有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于是他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农业技术培训班,并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跨入“知识型”“科技型”农民的行列。
为了科学高效的生产,提高收益率,韩大朋投资配置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无人机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今年我们农场有12人参与午收,3人开收割机,6人运输,3人晾晒收仓,4天的时间这800多亩麦田可以全部颗粒归仓。”韩大朋说,在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的加持下,收割时间和人力成本大大减少。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