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消费公平 护航经济发展
■ 权静
又是一年“3·15”。今年中消协公布的消费维权年主题是“共促消费公平”。近年来,随着购物平台、直播带货、海外代购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涌现,APP过度索权、个人隐私泄露、大数据杀熟等诸如此类的消费新“痛点”,日益凸显公众对于消费公平的关切和期待。
侵犯消费者权益,就等于蚕食社会消费信心,危害社会整体良性运转。从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得知,当供大于求时,消费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当供不应求时,消费品价格升高,企业利润增大。稳消费就是稳经济,稳经济就是稳民生。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上,消费是终点也是新起点。没有消费,何谈生产。没有生产,又何谈发展?
保护消费韧性,就是在保护经济发展。尤其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疫情冲击久拖不决的大背景之下,“消费复苏”“消费升级”被给予厚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提振“内循环”、打通新“堵点”的现实议题;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更是地方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但是,也必须看到,消费行为的完成,既要看价格,也要看品质,还要看体验。缺乏任何一环,可能就会造成消费信心缺失,消费热情受阻。无论是在传统经济时代还是数字经济时代,“造假”“不公”都是消费者难以承受的消费陷阱。但遗憾的是,“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诱导沉迷等不合理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和烦恼。一项由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糟糕的消费体验背后,都让公众有了不再选择的理由,都在无形中制造了消费堵点,最终遭受损害的可能是整体行业的口碑和未来。
提振消费信心,共促消费公平,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需要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护航经济发展。事实上,从去年《个人信息保护法》通过施行,到3月1日正式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都对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维护交易公平作出了明确要求,诸如“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所有这些都在昭示:保障消费者权益一直在与时偕行。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共促消费公平,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进,通力协作,将既有规定落到实处,积极解决消费维权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尤其是面对新业态新问题,更需不断创新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畅通消费者的线索反馈接收与投诉受理渠道,以实现精准施治、靶向治理,确保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丁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第八期宿州市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举行 03-28
-
2宿州市根治欠薪专项行动追发工资1.4亿余元 03-28
-
3关于清明节期间暂停部分祭扫业务的通告 03-27
-
4
-
5郑宏来宿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 03-28
-
6王启荣在市交旅集团调研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