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至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病情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本文探讨如何预防消化道出血,以维护我们的健康。
消化道出血是各种病理因素所导致的从食管至肛门的出血性病变的总称。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消化道出血分为上、中、下消化道出血三类。上消化道出血的位置在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以上,中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在屈氏韧带至回盲瓣,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在回盲瓣以下。
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便血、循环衰竭等。呕血多见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颜色多为鲜红色,少量经胃液混合后呈暗红色。黑便见于所有部位的消化道出血,以上、中消化道出血多见,粪便呈柏油样发亮。便血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粪便呈鲜红色。
消化道出血会导致循环系统衰竭,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失血性休克。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慢性、少量消化道出血会使患者出现头晕、体重下降等症状。
如何守护消化道健康?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减少辛辣、油腻、煎炸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保护消化道黏膜。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会严重刺激消化道黏膜,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
控制药物使用 长期服用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必要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保持情绪稳定 长期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疾病,通过运动、冥想、社交等方式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平和情绪。
保持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有助于维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长期的压力和疲劳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胃肠道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如胃溃疡、胃炎等,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积极管理基础疾病 如果已经患有肝硬化、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疾病,我们要积极控制病情,定期复查,防止病情恶化引发消化道出血。
■ 王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