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爱美的天性,人们总会把外在的美丑对应到内在。
在这方面,连圣人都难以避免。澹台灭明“额低口窄,鼻梁低矮”,实在是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孔子对他多有嫌弃,“以为材薄”。可他后来南游江淮,弟子三百,名震诸侯,让孔子后悔不迭,发出千古之叹:“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容貌就像父母传下的空罐子,外形已定,唯独里面装着什么,才由自己决定。罗隐的相貌距离堂堂相去甚远,自嘲“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可这不妨碍他写下《自遣》《蜂》等传世名作;温庭筠号称“温钟馗”,却成了花间派掌门人,把老天爷从他身体上克扣下的美好全部补偿在了笔下,百世流芳。
同样,玉树临风也并不能和君子画等号。相貌“白皙而英俊”、让冯英廉一见面就直夸前途不可限量的,是贪污贪成了象征符号的和珅。“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这是《荀子·非相》之言,把外在的美丑当成内在的折射,无疑是贻笑大方。
其实,想跳出这个窠臼并不难,要让眼睛先飞一会。
世人皆道第一印象、相由心生,却下意识地忘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教训,在眼睛收到美丑的信号后,先别迫不及待地传给大脑,不然它会把一切和美丑相关的词语都制成标签贴起来。让信号到达视网膜后就停下来,不去干涉判断和决策,留一段时间去质疑、探究和考证,才能真正成为知劲草的疾风。
马云在创业初期,相貌给他带来了不少冷水。雷军曾说他獐头鼠目,像是搞传销的骗子,毫不客气地拒绝投资。频频碰壁后,只有孙正义递出了橄榄枝,听完马云5分钟的演讲后,大手一挥,豪掷2000万美元。他也看到了马云的其貌不扬,但更看到了马云身后互联网的未来。多年后,雷军曾说过:“有机会一定要试一试,其实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给一个试错的机会,或许也是给自己的目光一个穿透“表”达到“里”的机会。
既然第一印象难以改变,那么见貌之前就先见才吧。王小波的丑,让读完《绿毛水怪》后对他满是憧憬的李银河都吓了一跳。她本想拒之于门外,但王小波的才华留在她印象里的惊艳硬是撑开了一条缝,那份特立独行却温暖安心的光芒透了进来,直至泛滥,成为文坛一段经久流传的佳话。微调一下先后顺序,也许命运转盘的指向就会截然相反。
“取人”是需求与得到的过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想从对方身上获得的?可不能因为美丑的柴火一添,就脑袋发热。
任正非曾明确提出招聘要求:“我们要的是战士,而不是完美的苍蝇。”翻看招聘启事,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中小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里会包含能力、心态、精神、态度,但罕有列出相貌的。
能满足需求的,才值得倒屣相迎,无法创造价值的,再光鲜亮丽也弃之不用。很多人在购物的时候能明辨某件商品是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还是朴实无华却功能强大,并对前者避而远之,对后者趋之若鹜,却在看人的时候频频失手,就是因为激动的荷尔蒙让大脑失了冷静。务实、理性,才能抽去以貌取人的釜底之薪。
以貌取人的潜台词,是否定一个人后天的全部努力,只把先天的、不可更改的内容作为评判的全部。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的求索与成长,才包含、熔铸了他的性格、品位与德行,最终综合定义了一个人的独特性。把价值取向聚焦在后天的经历,而不是先天的赋予上,是对他人,亦是对自己,所经历的寒彻骨与所呈现的扑鼻香最真诚的尊重。
■ 仇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