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30日第04版:今日泗州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玫瑰产业绽放“花样经济”

▲刘圩镇老潼河玫瑰花种植基地的花农们正在开心采摘。 姚玉琳 摄

◀种植基地的工人们正在分拣新鲜采摘的玫瑰花 王宝林 摄

暮春时节,走进泗县刘圩镇潼南村,房前屋后的玫瑰伸展腰肢、含苞待放。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芬芳。

“曾经杂草丛生、瓦砾堆积的空地,如今都种上了玫瑰花,每年盛花期,农户们不仅能增加收入,看起来也舒心。”潼南村党总支书记刘习永口中的“风景”,正是该村以庭院经济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房前屋后的一簇簇玫瑰,到全镇联动的产业链条,再到县域统筹的城乡融合新局,一朵花的芬芳正浸润着皖北大地。

一朵花:庭院“方寸地”开出致富新路

“为了更好地保留玫瑰花中的花青素、精油等营养物质,天不亮我们就起来采摘了。”潼南村村民刘胜穿梭在花海,忙着将采摘的玫瑰花装车送往村里的加工厂。随着玫瑰盛花期的到来,他和妻子每天都要到花田查看玫瑰长势,定期浇水施肥、清理杂草。

2021年,刘圩镇利用“庭院经济”专项资金,在潼南村开展试点,打出村容村貌整治和促进农户增收“组合拳”。村里从外地采购玫瑰苗,在每家每户整理出来的闲散土地上免费栽植,并在技术指导和采购回收上全程保驾护航。

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立合作社,发展玫瑰花加工产业,对玫瑰花进行初加工并销往省内外。目前潼南村动员全村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散土地栽植食用玫瑰。全村共种植玫瑰700多亩,农户收入也在逐年递增。

一个镇:产业链“织网”激活镇域经济

走进潼南村玫瑰花加工厂,一排排不锈钢置物架整齐摆放着分拣好的玫瑰花。身着工装的操作员,则紧盯着液晶面板上的设备参数。在氤氲着暖意的烘干区,新鲜的玫瑰花即将完成蜕变。

近年来,刘圩镇建成1200平方米智能烘干厂房2个,购置玫瑰花加工设备5台,成功注册“馥郁”玫瑰花品牌,不断完善玫瑰花饮料、玫瑰精油、玫瑰茶产业链。刘圩镇的鲜食玫瑰产业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向“种植+精深加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产业链的延伸让“一朵花”身价倍增。

眼下,以潼南村为圆心,刘圩镇的玫瑰“版图”不断扩展。初步形成“点(潼南村)—线(老潼河示范带)—面(周边10余村)”的产业布局,种植总面积超1000亩,带动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把产业链延伸环节留在农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民,通过不断扩大玫瑰花种植规模,刘圩镇迈出了产业化发展的坚实步子。”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座城:全域“芳香转型”绘就乡村振兴图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刘圩镇以实现农旅融合、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为目标,扩大玫瑰种植规模,将自然风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农旅结合的样板,形成一三产业互动、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泗县秦场村,200亩玫瑰景观带与300亩采摘园串联起红色旅游路线,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农民从“种地糊口”转向“经营庭院”,从“单打独斗”升级为“全链共赢”。

“刘圩镇的‘浪漫经济’是泗县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泗县,丁湖镇向阳村利用闲置宅基地种植的中草药红花,大庄镇东风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栽培金丝皇菊,长沟镇马王村沿新濉河铺展开来的油用牡丹,为村民们开辟增收路的同时,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宅改之路。

■ 本报通讯员 王宝林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