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坪山水多奇美,熊猫之家欢迎您。”汽车仿佛从平原一跃来到高原,14个大字的标语像电影开篇一样映入眼帘,欢迎你缓缓驶入这部故事……《追熊猫的人》一书以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四川省宝兴县为创作背景,内容不仅聚焦森林巡护员的付出与奉献、坚守与热爱,还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对大熊猫的关注与保护。这是一首关于大熊猫的赞歌,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也是一部亲子共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林三代”张弛在经历了公司倒闭、婚姻失败、女儿患上失语症的变故后,带着女儿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宝坪。他满心期许,希望女儿能在此卸下负担,忘却烦恼,让心灵毫无保留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当我们被尘世折磨得精疲力竭时,最好的疗愈是回到生命的初始状态,积蓄重新出发的力量。”果不其然,大自然如一位抚慰人心的疗愈师,让女儿重新变回那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女孩。用张弛的话来形容就是“像是她走丢了大半年,而今失而复得”。在陪伴女儿的同时,张弛也被宝坪的自然风光以及大熊猫所治愈。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此外,还有一位患有孤独症的法国女孩朱迪也与宝坪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她在动物园第一次邂逅大熊猫时,就被深深触动。于是,朱迪远渡重洋来到宝坪,并结识了守护大熊猫的张弛和朱锐一家。在宝坪的山水间,在大熊猫的陪伴下,在小朋友们纯真友谊的滋养中,朱迪的生活充满快乐,并渐渐地能够正常开展学业。此后,为了女儿能更好地成长,朱迪的父母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家人一致决定——定居宝坪。
回溯历史,早在百年之前,法国的艾斯佩莱特小城与宝兴县,就因阿尔芒·戴维对大熊猫的科学发现而紧密相连。故事里,朱迪的登场,再一次通过小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将中法友谊紧密相连,促成了一场双向奔赴。
追熊猫的人,最初就是指大熊猫巡护员。在作者笔下,一个“追”字被深度挖掘,赋予其深刻的内涵。从曾经在森林里追寻大熊猫身影的“熊猫巡护员”张弛的父亲和爷爷,到张弛带着生病的女儿回到自然山水中追寻生命的意义,再到跨越山海追寻大熊猫身影的法国女孩……在作者的笔下,故事里的点点滴滴,皆与这一“追”字有关。
同时,“追”字不仅仅是一段追寻大熊猫的旅程,还是一个叩问内心、探寻自我、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在书中,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身体交给大地,把心灵交给山水,呼吸与草木同频,生命与万物共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理应回归自然,找到生命的节奏。”的确,在广袤的天地间,大自然以其独有的方式,治愈着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引领人们寻找生活的本真与美好,并在与自然的交融中,重新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加从容的姿态拥抱美好的生活。
写大熊猫,那就要写它周遭的一切,写它的生长居住环境。作者十分严谨地向我们展现了四川大地上真实的生态美景,极具科普性,如描写了颜色各异的树林,阳光照射与未照射处呈现出如油画和水粉般不同的质感;翻涌的云海填满山谷,白色雾气与雪地相连并四处飘散等景象。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读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凸显了自然环境的独特价值,使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是生态文化的一种直观呈现。
同时,作者围绕大熊猫的众多伴生珍稀生物进行描写,例如三尾凤蝶“全身由白色、青铜黑色、浅黑色、红色、橙黄色和浅蓝色构成,好看极了。”旋木雀“不会在胡秃子树林这样海拔的地方”等。这些描述传达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涵。
作者在创作中,独具匠心地以大熊猫为关键纽带,把我国广袤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多元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沿着大熊猫的足迹,翻山越岭去欣赏迷人的中国画卷。
此外,在本书中,从张弛的爷爷和父亲,到张弛自己,一家三代人跨越数十年,都投身于大熊猫保护事业。这种传承体现了他们对生态保护事业的坚守和责任担当,传递出保护自然、保护大熊猫就是守护人类美好未来的生态理念,是生态文化在人类行为和精神层面的体现。
书中结尾写道:“汽车在明亮的阳光和斑驳的树影里穿行了一小时……当我伫立在野草葱茏的路边,抬头仰望时,猛然发现那里蹲着一只大熊猫。那是一只真正的大熊猫,此刻它正望着我,就像当年‘三条腿’那样。我迎着阳光,痴痴地望着,两行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在这场漫长的“寻猫”旅途中,张弛解开了多年的心结,与自己达成了和解。瞧,那只大熊猫正静静地蹲在那儿,无声却有力地传递着答案。
□王怡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