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25日第07版:枫叶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尊师重道 画如其人

——萧龙士写意花鸟画《红荷鸳鸯》佳作赏析

萧龙士写意花鸟画《红荷鸳鸯》

□冯亚

齐白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生于湖南,祖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他培养了众多的弟子,萧龙士、李苦禅、许麟庐都是花鸟画家,他们与恩师齐白石的交往在画坛留下许多佳话。后人公认萧龙士是画坛“尊师重道,画如其人”、享有“德、艺、寿”齐辉、“桃李满园”美誉的一位书画大家。

萧龙士(1889-1990),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人,原名品一,字翰云,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开启江淮大写意画派。先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名誉主席、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民盟盟员、省文史馆馆员、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常委。著有画集《萧龙士画集》《萧龙士蕙兰册》《萧龙士百寿画集》《萧龙士百寿纪念集》等。

萧龙士先生曾说:“为人之道,正直为要。近乎人情,合乎天理,以学生自居,以师长待人。”此语不仅是先生人生的操守,更是尊师重道的诲人格言。尊师是重道的先觉,尊师是养德之要,有德之人重道,重道之人尊师,因此尊师和重道是密不可分的。

尊师重道对一位书画艺术家而言,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萧龙士先生深悟其道,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好的老师就是自己身边的圣贤,要见贤思齐,把老师当作自己终身学习的榜样。”又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人品不高,画品自不高。这一方面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要靠后天的修炼。”这里所说的人品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萧龙士先生的艺术思想、人生操守体现了中国画传承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华文化博大的精神内核和传统美德。

萧龙士先生青少年时期受业于萧县的朱学骞与徐州的苗聚五,中年受业于上海美专的刘海粟、潘天寿等。他是一位大龄的学生,但尊师、谦逊、勤奋的治学精神获得业师们的共同赏识。萧龙士在书画界结交了张伯英、王子云、王青芳、李可染等诸多好友,善学共进,兴趣日浓。由此,他将书画艺术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不惜卖掉了家乡的大部分土地,全身心投入到书画艺术的孜孜追求中。

在萧龙士先生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结识了几位重要的善导与引路人。一是好友李可染先生;二是业师诸闻韵先生;三是乡贤张伯英先生。1921年,萧龙士在恩师苗聚五家和李可染相识,结为终生莫逆之交。后来李可染引荐他插班入上海美专学习,使之对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等明清大师的绘画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上海美专学习时期,业师诸闻韵乐意引荐他见国内画坛吴昌硕大师。萧龙士常去吴府求教,得到吴昌硕大师的悉心指教,受益颇深。在上海美专毕业时,吴昌硕大师在萧龙士所画的一幅《雁来红》条幅上题曰: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并赠《墨荷》一幅。业师潘天寿也画了一幅《红衣罗汉》相赠,以资鼓励和纪念。

萧龙士先生从上海美专毕业后,与王子云、王琴舫等创办了徐州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画科主任。后来,徐州艺专学校隆重举办校庆书画展,徐悲鸿、张伯英等到场祝贺。张伯英回到家乡,见到萧龙士尤为亲切。

张伯英是一位卓越的学者、金石鉴赏家、诗人,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其中齐白石、启功等是他最出众的学生。张伯英与齐白石亦师亦友,张伯英奖掖后学,在碑帖、金石、诗词、书法上教授齐白石使之受益良多。张伯英殁后,齐白石挽词曰: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说出了受教之因和崇敬之情。齐白石敬重张伯英,多在扇面上与其合作,一面是张伯英的书法,一面是齐白石的绘画,书画同辉,引得时人争相购藏。

张伯英与萧龙士亲缘世交,早年于萧县相识。他对萧龙士厚爱有加,后又相见于徐州艺专校庆书画展,力劝萧龙士转益多师,学习齐白石的画风,这对勤奋好学的萧龙士甚为善导帮助,激发了萧龙士拜师学习的渴望。可惜的是因动荡与战乱,萧龙士未能在张伯英的引荐下去北京拜见齐白石学艺,只能谦谦自学。后来,张伯英看到萧龙士的作品,颇有兴致并在画上题曰:龙士写老来少仿白石老人,东涯(张伯英晚年斋号)。有幸的是,李可染经徐悲鸿引荐先行拜齐白石为师,有了这条路径,李可染又引荐萧龙士到北京拜见了齐白石大师。齐白石看罢萧龙士作品,在其中一幅《荷花图》上题曰: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萧龙士甚为感动。

1949年,于北京许麟庐家里,在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及许麟庐的见证下,萧龙士恭敬地给齐白石老人行了叩拜礼,齐白石欣然纳其为徒,仪式简单而庄重。白石老人风趣地说:“从今我又多了一位高足弟子!”兴致之中在萧龙士的一幅《墨荷》上题曰:龙士画荷,吾不如也。并赠印章一枚。

萧龙士受教于齐白石后,聆听教诲,观其作画,茅塞顿开,曾感慨地说:“齐老师亲和无距离,看画评缺点,题画重褒奖,作画让你观。”1951年的一天,萧龙士携带作品进京,齐白石老师在一幅《红荷鸳鸯》作品中题曰:弟子龙士画甚工,白石老人题记。钤印:木人。齐白石题萧龙士这幅作品“甚工”就是对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简率天真而言的,“甚工”意思就是非常认真、规矩、工整、形似、完美。萧龙士这幅作品,不仅注重笔墨,也注重造型,无论是没骨法用泼墨写荷叶、用洋红写花头,画中主角鸳鸯以及荷花与鸳鸯的比例,都讲究“形似为工”“形具而神生”。既有写实的造型又有写意的笔墨,写意而不忘形。在他看来“形、神、情、趣”四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书画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这个观点也符合齐白石所云:“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萧龙士先生创作的《红荷鸳鸯》为纸本设色,尺寸为:纵106厘米,横35厘米。画中所绘荷塘一角,清澈的水面上,一对鸳鸯相伴而游,一只雌性鸳鸯转头关顾另一只雄性鸳鸯,显得亲密无间、和谐自然。在两只鸳鸯的上方一硕大的荷叶华盖若伞,墨气淋漓;一朵娇艳盛开的红荷正绽吐芳菲;两竿茂盛的小荷穿越大荷叶扶摇而上;四竿新生的嫩荷,在荷叶荫护下荷柄曲劲穿插有致。整个画面纵横捭阖,疏密相间,粗细有别,主次分明,动静相宜,墨色对比鲜明,线面交相辉映,一派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景象,酷似齐白石“红花墨叶”的画风。在右下荷梗的空隙隐藏处落穷款:萧龙士,钤印:龙城老人。齐白石老师观后在左上角题曰:弟子龙士画甚工,白石老人题记。钤印:木人。

1955年,萧县由江苏省划入安徽省管辖,萧龙士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随将这幅《红荷鸳鸯》作品赠给了安徽省文史馆,1956年,安徽省博物馆建成,将此画收入,现著录于《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萧龙士卷》。

齐白石晚年钟爱画荷花鸳鸯的题材,他曾有短句:“老年心肠,不厌荷香。最怕牛羊,最喜鸳鸯。”鸳鸯的主要寓意:一是象征忠贞不渝美好的爱情;二是表示志同道合的不离不弃的陪伴;三是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齐白石画荷花鸳鸯多以贺结缡之喜。

显然,萧龙士先生所作的这幅《红荷鸳鸯》是学习齐白石画风、上交老师指导的作业,饱含着尊师重道、追随终生、忠贞不渝的深情寓意。在构图及红花、墨叶、鸳鸯的造型以及在技法上是以齐白石老师的作品临摹的,难怪齐白石老师说萧龙士学他的画可以乱真。然而,仔细观赏萧龙士这幅作品与齐白石的作品又有很多不同。在用墨上,萧龙士偏向墨浓厚重,他常说“作画下笔要重,力到,画才显得厚重,只有厚重的功力才有厚重的效果。但要重而不浊,黑而不恶”。这多是研习吴昌硕大师“厚、重、拙、大”的技法,用浓墨泼洒荷叶,力使荷叶边缘呈错落锯齿状,有节奏感,整体画面充满苍劲雄浑的金石气韵。齐白石的作品注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保留了写意的酣畅、简练、率真,用墨偏淡,淡而不薄,荷梗用笔圆润流畅,虚实相生,淡化了金石味,呈现出舒展、天趣洋溢的生命力。另外,齐白石画《荷花鸳鸯》中的鸳鸯擅写水纹衬托,萧龙士所画的鸳鸯不画水纹,但也感觉似在水中。

萧龙士先生这幅作品只在荷梗的根部隐蔽处落上穷款,这种简洁的落款方式不仅是为老师批改作业留有空间,也是蕴含深厚的哲学、美学与文化内涵,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谦逊的态度,这是恪守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一种美德。

齐白石在萧龙士所作的《红荷鸳鸯》的题款后盖上“木人”印章也是用心之至的。齐白石的诗、书、画、印都有极高的造诣,但他自称“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治印与钤印看得很重,其钤印常与作品的内容及风格相得益彰。齐白石摈弃世俗偏见,不忘木匠出身,自刻了一枚印章“木人”。恰齐白石与萧龙士的父亲萧作霖年龄相仿,又都是木匠,善雕刻,属有缘人。齐白石对这位诚实厚道的弟子情若父子,因此在这幅作品上钤印“木人”恰如其分,其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萧龙士先生不仅学习了齐白石的高尚人格、家国情怀及书画艺术,在生活上也学习了老师不贪酒、不抽烟、不懒惰、不狂喜、不悲愤、不浮躁、不奢华的良好习惯,穿着朴素,饮食简单,曾说“寡欲精神爽,劳动筋骨强。要得长生术,须尝菜根香”。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是他修身养性得以长寿的养生之道。

萧龙士先生尊师重道、平和善良、诚实宽厚、亮节高风、不慕名利的人格魅力无不彰显其作品中。人们品鉴他所作《红荷鸳鸯》的抒情写意、意境深远、美不胜收;敬重他尊师重道、见贤思齐、勤奋好学的治学精神;追学他转益多师、兼容并包“南吴北齐”,具有“法厚贵重,追真求朴”的技艺之迹、之理;景仰他乃高山仰止,其画品如人品,画如其人。中国现代著名书画艺术家关友声评价萧龙士先生的荷花作品“出生于淤泥,岂能不染尘,叶新花更红,贵在常洁身!”这是对萧龙士先生人格魅力的无上赞扬。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