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和景明到夏日繁花,从秋阳杲杲再到冬雪飘落,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依旧稳健。透过光鲜的数据,能够直观感知我市的活力,数据与场景交相印证,成为撬动整体跃升的新支点。
时间的刻度里,总潜藏着生长的力量。2025年,我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上将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直播间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关社区零工驿站的工作人员小陶……”伴随着主播的介绍,2024年8月2日,我市首个社区“零工驿站”正式投入使用。“零工驿站”由埇桥区人社局和埇桥区北关街道联合开建,为驻地群众、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省心、放心、高效、便捷的零工就业服务。
小零工背后代表着大民生,随着社区“零工驿站”的逐渐铺开,驿站有望成为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桥头堡”。“以前找工作没个准头,现在有了驿站,信息多了,今后工作也好找了。”北关街道北关社区居民张女士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系,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聚力促进新型城镇化 品质活力加快提升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也是重要的服务业,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去年以来,我市248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加速实施、完成投资289亿元。“大宿城”能级持续提升,宿州机场完成军地协议签署,浍河航道整治、新汴河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淮宿蚌城际铁路跨京台高速、合新高铁跨新汴河特大桥部分顺利合龙,宿固高速、徐淮阜高速等项目进度加快,徐砀商高速、浍河蕲东作业区码头开工建设,宿遂高速一期工程、宿徐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主城区交通网络健全完善,银河一路东延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G206宿城至蕲县北段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打通主城区“断头路”7条。
“这可真是件实实在在的暖民心好事。以前停车位少,下班回家经常转悠几圈都找不到车位。有时候实在没办法只能停在离家很远的路边,很不方便。现在好多了,即使下班晚了回来也有车位,这个便民停车行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日前,家住泗县泗州第一街的居民姚女士满意地说。
泗县泗州第一街位于老城区,周边商铺林立、人口密集,道路通行压力大,停车位需求量大。一些车辆违规占用道路、消防通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泗县城管局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附近居民意见,把北侧一片闲置地块改造成公共停车场,内设停车泊位65个。此举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资源,改善了城市面貌,也解决了周边群众最关心的“停车难”问题。
“停车难”“饮水难”“住房难”过去一直是困扰宿州市民的几大难题,去年以来,我市新增停车位3.3万个;群众喝上引调水等工程加速建设,改善145.8万人饮水条件;建成棚改安置房1.68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8个,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聚力发展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
沿着符离大道一路向北,满眼皆景。连片分布的高标准农田,纵横交错的机耕路,现代化的灌溉设施,迎风摇曳的麦苗,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去年以来,我市聚焦良田、良种、良技等关键点,狠抓农业技术落实,提高亩均生产效益,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生产稳中有增,持续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宿州力量。
“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亩产3000斤‘吨半田’行动,集成推广‘吨半田’产能创建技术模式,2024年夏粮总产56.5亿斤,约占全省1/6。”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2.1万亩,占耕地面积77.6%。
聚力打造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种子持证企业165家,居全省第1位。灵璧黄牛肉、砀山酥梨入选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61家,居全省第1位。泗县草庙镇在二轮土地到期延包试点工作中探索出“四坚持、四严防”工作法,被中央改革办、中央农办在全国推广。埇桥区供销社获评“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全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工作扎实推进,未出现返贫致贫现象。推进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和安防工程1215公里。推进农村厕所改造4万户。
聚力强化民生保障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4年,我市建成“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106个,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2000余场次,城镇新增就业2.84万人。此外,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4所,各县区开设托班幼儿园占比均不低于20%。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创建19所新优质学校。
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落实中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政策。支持筹建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助力城镇住房困难群体、新市民和青年人实现安居梦。我市财政部门去年累计拨付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资金0.33亿元。调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通过新建公办幼儿园、对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两免一补”政策、高中教育资源优质扩容,消除“大班额”等举措,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去年,全市教育支出104.74亿元,同比增长1.6%。
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扎实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协调打造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安全的城市空间,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去年累计拨付下达资金2.49亿元;为支持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倡导市民绿色出行,本级安排公交发展专项资金0.85亿元,成功创建全省公交示范城市和国家公交都市,完善全市公共交通网;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拨付中央车购税返还、交通发展专项等资金2.79亿元,重点用于交通道路、内河航电枢纽和港口等领域建设,已形成“两纵三横”铁路网和“三纵两横”公路网;为提升数字化治理城市水平,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安排城市智脑信息化项目资金0.5亿元,全方位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领域智能化管理。
积极对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医疗领域合作项目24个。全市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71%。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183元。累计运行“惠民菜篮子”工程68天,让利群众103.23万元。砀山县博物馆获评“第三批国家级博物馆”,泗县图书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名单。
■ 文/ 本报记者 李航 实习生 孙玉 张青 图/ 本报记者 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