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24日第07版:警方*卫生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神经介入科

“绣花针”守护大脑“生命线”

神经介入科医护人员正在做介入手术。

神经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马争飞正在查阅病例。

无影灯下,导管、支架、栓塞材料……一系列精密器械一字排开,8F指引导管在显示屏上画出优雅弧线——这根直径仅2.67毫米的“绣花针”,正在穿上铅衣的医护人员手中,穿越迂曲的脑血管,直抵患者病灶。这是市立医院神经介入科手术室,也是守护大脑“生命线”的前沿战场。

“神经介入技术通过影像学引导与微创器械结合,精准治疗脑血管疾病。例如以8F指引导管为通路,2.67毫米的直径让过去‘开颅大手术’变为‘针孔救大脑’。”市立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马争飞介绍,该科主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同时还开展脑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椎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患者的血管内治疗。

如今,脑血管造影术及脊髓血管造影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择期脑血管成形术……一系列核心技术已被科室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使其在皖北地区脱颖而出。同时,通过与急诊内科、检验科、影像科及导管室紧密协作,科室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每年完成各类手术千余台,彰显生命守护者的责任与实力。

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为帮助患者缩短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时间,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我们建立了脑卒中绿色通道团队。”马争飞介绍,团队以急危重症脑卒中的救治为特色,重点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脑卒中患者急诊动脉机械取栓及动脉瘤介入治疗。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神经介入科不仅自身拥有完善通畅的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脑卒中单元、急诊抢救室及神经介入手术室,还承载着全市四县一区的脑卒中救治工作。“每周一次,风雨无阻。”马争飞告诉记者,他每周都会带领团队前往县区基层医院,开展手术带教与疑难病例会诊。“让技术‘下沉’,才能让患者‘上转’更及时。”他坦言,基层救治的能力提升是降低脑卒中致死致残率的关键。

在临床救治之外,神经介入科还以科研为引擎,探索更优治疗方案。科室积极开展神经介入领域的临床研究,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的研究项目“规律运动干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防控策略研究”;主持安徽医科大学校级课题“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触发因素:一项病例交叉研究”;参与北京宣武医院“急性大血管闭塞再通早期联用托珠单抗治疗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IRIS)”,北京天坛医院“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研究II(TASTE-2)”,安徽省立医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等课题研究。

“救治是‘治已病’,科普才是‘治未病’,科室已将脑卒中防治阵地前移,通过短视频、社区义诊等形式加强卒中宣教工作。”马争飞表示,站在国家级重点专科的新起点,脑卒中防治任重而道远。科室将不断提高救治能力,加强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完善救治流程,提高脑卒中救治率,降低脑卒中死亡率,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为落实“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不懈奋斗。

■ 文/本报记者 秦雨婷 图/特约摄影 鲁卫民 本报记者 秦雨婷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