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23日第07版:汴水流韵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万里桥畔有新家

我的新家,在万里桥小区。老旧小区改造的还原房,距旧居原址不足20米远。

小区二水半绕,故而四个角有三座桥。三座桥,各具特色。

小区北邻风景秀美的环城河,西邻则是宿州著名的裕城花园步行街。所以,小区西北角,有一座造型很具现代感的斜拉桥。斜拉桥拥抱环城河,用她好看的脊梁南通步行街,北连绿荫长廊般的环城路。小区东邻著名的古运粮河。运粮河在小区的东北角跟环城河丁字形拉手,这里沿护城河跨运粮河有一座东西向的金属桥。因为坐落在两河景区的接合部,设计很艺术,拱台平托,造型优美,属于两河景区的景观桥。游人登上这座景观桥,便脚踏两条清流,沐浴在大面积秀色之中。景观桥下绿中泛蓝的河水从容南行,两百多米远近,便被万里桥纳入怀中。万里桥,就在小区的东南角,与河东岸繁华的玉生街连接,它是三座桥中,最有“故事”也最著名的桥。

初闻万里桥之名,便油然想起来杜甫“南浦清江万里桥”的诗句,以为是此桥名字来处,从而认定这里人很懂文学且有些古风,私心里有些小得意,好像在这里住,与有荣焉。不料后来有朋友告诉我,因为这桥建设在“长征”路上,便以“万里”名之,于是,不免有些微沮丧和失落。新近又重新激动起来,是因为又听到一个精彩传说,此传说居然是一个“著名文化典故”,由不得闻者不激动。

其实,我在为万里桥激动之前,已经为这条古运粮河激动了很多年。有传说运粮河是当年曹操为了往庐州运送军粮而开挖。此河北段从环城河西北部通古运河,根据水道流向看,这个说法有可信度,且事涉曹操,当然有沧桑历史感和文化冲击力,让我激动。然毕竟是传说,是否真实,难免有些扑朔,尚需补充考据。而全国劳模陈淑贞“挖河”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在当年,可是惊动全国的大事件啊!运粮河通古运河中一段,经过当年的“三八人民公社”,由于年代久远,河床淤塞,几为平地。该公社的陈淑贞,率领公社女社员们疏浚运粮河,此举惊动一些中央领导过来参观,引起轰动。后来作家鲁彦周据此情节创作电影剧本《三八河边》,上影厂投拍。著名影星张瑞芳饰演女一号,为此她来三八公社体验生活,跟陈淑贞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风靡了好几十年。也就是这个原因,运粮河一度改名“三八河”。

此后,运粮河又经过几十年各种疏浚治理美化,现在已经成了一道当之无愧的现代城市风景带。居住在这条河边,岂能不激动?

当然,近来让我激动的,还是这段“著名文化典故”。

传说民国之前,这里是个四水环绕的孤岛,岛上住着一户邱姓人家。邱家有个3岁丧父、跟着妈妈邱藕清在外婆家长大的女孩,名叫杨俊卿。提起杨俊卿知道的人可能不多,说她后来的名字就响亮了:杨紫霞。杨紫霞追随三舅邱河清加入革命党,女扮男装,手持双枪参加战争,立下赫赫战功。于是,大名鼎鼎,山崩地裂,革命军中人人都知道双枪女侠杨紫霞。杨紫霞闹革命,常年奔波在外,曾为思念母亲,万里返乡探母。为了母亲出行方便,专门修建了这座桥。杨紫霞的恩师康有为来宿州看望邱藕清老太太,亲笔题写“万里桥”3字作为桥名,褒奖杨紫霞“万里归来敬孝心”的德行。

有了这样一段故事传说,万里桥顿时显得辉煌不少。

历史总归是历史,不论多么辉煌,总有风雨剥蚀的遗憾。真正与我的,却是有居与此,生活在当下。

每天出小区大门往东,安步当车,淡淡然而过声名赫赫万里桥,沿着运粮河东岸散步道,施施然北行至景观桥,拾级而上,极目四望,得无边佳境,收一怀怡情。然后过桥,沿护城河景观带向西漫步,至斜拉桥。一路清流为伴,鸟语花香,自然心旷神怡。在斜拉桥头转南入步行街,便从琅嬛仙境入繁华人间。快乐的人流,像生命力旺盛的小溪,气韵生动。在生动的气韵中穿行至长征路,左转东行,入小区大门。如此怡然巡行一周,约40分钟,回到新居,微微发汗,通体舒泰。

新居楼的前面,是个小小广场,广场靠着宽阔的长征路,二者合成宽大空间,据窗而面南,自然视野开阔,阳光充足,大感敞亮。坐在向阳的书房中,楼下隐隐约约传来小贩们卖东西的吆喝声,链接起来那步行街上生动的气韵,温馨的红尘气息,真实的生存感觉,荡漾在全身,如游春水,如沐春风。

在书房对面,我单辟了一间茶室,接待来喝功夫茶的朋友。茶室窗前北望,直对环城河景区。手捧香茗,居高临下,一河碧水,荡漾东去,两岸乔木,红的,绿的,黄的,各种颜色,层次分明地渐渐隐没于高楼林立的城区。绿化带的散步道上,依然游人飘逸,踩着我刚刚行过的痕迹。林中小亭子里,有人唱拉魂腔,居然配备了相当阵容的乐队。而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则是一个小小的“镜头”。

散步道和我们小区院墙之间的景区,有一片绿地。绿茵平整如剪,却也间或有一些“毛姑姑”窜出来,像高高举起来的小旗子,轻轻摇曳。阳光下,“毛姑姑”的绒毛毛一闪一闪发出微微的金光。某日,有一位父亲,带着女儿在绿地上散步。父亲背着双手,慢慢地在前面踱步,小女儿大约两三岁的样,蹒蹒跚跚跟在父亲后面,不时停下来,弯腰采摘“毛姑姑”。似乎隐隐约约听到小女儿稚嫩地娇呼:“爸爸,爸爸……”她是不是想恳求爸爸用“毛姑姑”给她编织一顶花冠?如此一个镜头,大概把我儿时记忆,以及深埋在心中的某种情感,暗暗链接在一起了吧?我顿时泪目,潸潸然,横溢满面。

也许是这个“镜头”一直留在我心头的缘故,长时间以来,经常在我眼前出现。每思至此,心潮就像山峡湍流瞬间涌进开阔处,变得坦荡平缓、温馨柔情起来。

这里,真是一处让人心安的所在啊!

尹洪波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