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食物、水和氧气之外,读书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维他命。没有被书籍滋养的生命,是无趣的、缺少智慧的生命,是有缺憾的生命。
关于读书的名言实在太多,革命家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唐代诗人杜甫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明代书画家、文学家董其昌的名言,至今传唱不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鲁迅在他的文章《读书杂谈》里给读书这样定位:“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
确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我们要珍惜读书时光,要葆有坚定的读书精神。
我上班的地方,是市中心一座20层的大楼,午休时分,大楼就像阳光下栖息在树叶上的蝴蝶一样安静,这时东边的电梯停止工作,只留西边电梯供大家使用。有一天中午,我从东边楼梯走下去,被看到的一幕惊到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坐在三、四楼层间的楼梯上午休。那个小一点的孩子,还是个婴儿,躺在楼梯拐角处的毛巾毯上,睡得正香;而那个大一点的男孩,分明是个小学生,正坐在楼梯上读书。他压低声音朗诵着一篇课文,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小手随着声调高低时扬时收,小鼻尖上渗出密密一层汗珠。原来,孩子的父亲在这座城市打工,这位母亲趁着暑假,从乡下过来探亲。孩子父亲在附近的电子商城当搬运工,妇女就带着孩子来“陪工”。酷热的中午,无处可去时,她发现了这座大厦有冷气的楼梯,便带着孩子来“午休”了。东楼梯中午没人走,非常安静。小孩入睡时,妇女也顺势打个盹儿,而那个调皮的小学生,就认真地读他的书,专注而快乐。交谈后方知,这个三年级的小孩,其实并没有什么课外书,他就只读语文课本,把每一篇课文都背得滚瓜烂熟。
没有阅览室,没有一排排可以想读就读的课外书,也没有一个合适的读书环境,这个孩子,对汉字竟是这般如饥似渴。城市的楼梯口,就是他的清凉书屋。“读书应自年少始”,有对书的这般热爱,长此以往,我相信,他长大后行走天下,无论做什么,都会有更多的担当和勇气,更多的机遇和魄力,也会有更大的智慧和更独到的眼光。因为,读书是成长的维他命。
读书就是通向成功之途的桥梁。
20年前,我采访过一对残疾人。他们是夫妻,一个是侏儒,一个是盲人,唯一的儿子是健全人。可想而知,这个儿子是多么辛苦。当时他只有十一二岁,念小学五年级,非常懂事。他在附近上小学,放学后,做饭、买菜、种家里的菜地、收地里的庄稼。每天天不亮起床,把早饭做好,给父母端上桌,然后吃过饭再去上学。那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后来考上了大学的艺术系。
为什么上艺术系呢?因为他从父母收来的废品中,找寻到一些课外读物,其中他最喜欢的是画册。他读了不少画册,立志要当一名画家。梦想真的实现了。现在,这位有志气的男孩子,已经成家立业,是当地有名的画家了。他有着宽大的画室,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在北京举办过画展。去年出差到皖北,我去他的画室看过。谈及“成功”这个话题,他发自肺腑地说:“人生的路有许多门槛,有的门槛或许很高,很难跨越,但有一种门槛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你愿意,可以随时进去,那就是读书之门。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跨进读书的门,就已经站在成功的起跑线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情况下,都要葆有坚定的读书精神。天下第一件好事是读书。因为读书使人明智,读书能给人带来严谨的思维和批判的眼光,读书能让人获得通达的见识和健全的人格,读书是人们精神成长的营养品。阿根廷有位作家叫博尔赫斯,获得过多项文学奖。当有人问他想象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时,他说,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当下,无论官方或者民间,都在倡导阅读,但我们的阅读生态却存在很多问题。高铁上、公交车上、地铁上,能捧读一本书的人太少太少,触目的镜头是低头集体刷手机屏。其实现在阅读方式越来越丰富,即使身边没有纸质书,也有数不胜数的电子书,手机也可以作为阅读工具。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喜欢纸质书。让我们安静地坐下来吧,坐在图书馆里,坐在家中,一卷在手,世界丰盈。
读书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座神圣的图书馆吧!
苗秀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