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开卷有益,益在何处呢?
英国哲学家培根点出了读书之“益”: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一句话,读书,能医治心灵的愚昧。
我认为,读书,能为思想和心灵补充钙质,使生命更加挺拔坚韧。书籍书页里,有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有哲学家的终极追问,也有科学家的探索历程……那一页页纸张、一行行字迹、一册册卷本里面,隐含着人类的全部心灵景观,无声无形又无处不在。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话,与古人对话,与大师对话,或与思想家对话,而最终是与自己对话。书香一点点沁人心脾,真理一寸寸重塑身心,慢慢地,书中智慧如同钙离子般渗入血脉,使人展现出新的精神气象。
读小说,我们与主人公一起泅渡命运之河,心随文行,如同自己在尘世中翻山越岭。也许,面对生活中、网络上那些最高明的煽情,我们曾苦涩一笑、无动于衷。但人性中自然而然的真实和优美,却会让我们泪水纵横。
读历史,那些正史野乘、志怪笔记,读之如喝春茶、饮醇酒,陶陶然,熏熏然。若有所思那一刻,宛然书鱼返回故乡。那,是怎样的仙境啊,似是泛舟清流,有荷有荇,有藻有柳。柳枝很软,藕花很红,湖水很清很平。我们像被清水浣洗,变得清新怡人,轻盈而又充盈。
读诗、读散文,那些诗句文辞中,有美景如画,有思辨如神,有忧患如山。也许,我们读到的是山顶雪球一样堆积的云朵,纯而浓厚;陌上人一样站立的树,远而亲切。读到的是“万壑有声含晚籁”“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幽美、沉凝,是“绿杨阴下缫车响,紫楝风中煮饼香”那样实打实的日子、心贴心的风情。或许,读到的是读书人窗前不熄的灯火,梅树下似睡非睡的野凫;江南岸边的新绿,塞北沙场的飘雪……
书中大观无穷无尽,我们要读的书也很多很多。也许直到天荒地老的人生边上,浩渺书海里我们仍将泅渡不尽。那么,索性不急,让我们从容读来,养颜、养心、养智慧。
别以为,书读过就读过了,如过眼烟云,不复留存。不,不是这样的,它们会潜在气质里、谈吐上、胸襟中,沉淀在思维里、精神里、心灵里,慢慢化作立心立身的钙质。
人类史上那些经典书籍,吸收超越了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有着坚硬的内核,也就是说,含钙量很高。初读,我们不免茫然懵懂,但读透了补益会更多、更大,作用会更深远。你不知道,思想的光芒会在哪一刻忽然照彻心扉,也不清楚,文字的营养如何一点点潜入骨骼。“展一卷书,神与之交,气与之合,魄附其上,而魂游其中,至掩卷仍如梦如冥,大汗淋漓,口存余香,乐至醍醐灌顶,物我两忘”,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更是摆脱愚昧、洗去心灵尘埃、补养精神钙质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珍惜拥有、如何追求梦想。那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让我们在人生路上更加坚定与从容。
在时间的流逝里,我们所有人都会老去;然而,只要手握书卷,老去又有什么要紧?居于高处时,我们曾怜贫惜弱;在低处时,我们也表现得不卑不亢。此生老去亦无悔。
曾阅读过的书,已经脉脉潜入身体、融于内心。迷蒙眼神里,永远驻留着最美的景;一条条皱纹里,刚好藏得下一首动人的诗。
□米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