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11日第07版:枫叶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千年古村——前旺庄

在时光长河的流淌中,有一座古村静静伫立,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变迁,它便是曹村镇的前旺庄。

3月14日,“千年古村行”采风团来到了前旺庄。这座远近闻名的古村落,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至今,这里仍留存着牌坊遗址以及十多处明清古建筑。这片古建筑群,犹如岁月的守望者,见证着古村的兴衰。有的保存尚好,依然可以居住,仿佛还能听见往昔生活的欢声笑语;有的则因年久失修,呈现出断壁残垣之态,即便如此,那份历史的沧桑韵味却愈发浓郁。除了古建筑,明代诸多石刻等遗迹也为古村增添了独特魅力。牌坊毁坏于解放前夕,但其全貌与结构却清晰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提及前旺庄,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那座牌坊。村里人回忆,牌坊上镶嵌着一块醒目的匾额,“节孝维风,圣旨,恩伦”字样熠熠生辉。牌坊高大雄伟,做工精美绝伦。清风徐来,便能听闻雕刻的各种鸟类仿若鸣叫的声音。牌坊全貌皆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百鸟朝凤,栩栩如生,尽显当年建造者的不凡实力与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然而,真正能证明前旺庄千年古村落身份的是占据村庄大半面积的古建筑群。步入前旺庄,一条东西古道穿过村中心,牌坊就坐落于大道中心的上侧,牌坊大门后便是五进四合院式的院落。这些院落前后相连,廊道相通,布局精巧。房墙由大砖和长条石筑就,坚实稳固;上房采用楠木和明清时期特有的小瓦建成,古朴典雅。走廊四通八达,整个建筑风格尽显明清时期殷实人家的富有气象。建筑群最后面还有一处后花园,早些年还能看到花园中的花山遗存。当年,只要夜晚关闭牌坊的大小三个门,整个五进院和后花园便处于完全封闭安全的状态,其防盗设计别具匠心。如今,仍能看到牌坊东边小门后的防盗装置。这片被村民称为“七十二堂楼”的明清建筑群,规模宏大,实属罕见。

前旺庄之所以拥有如此众多的明清古建筑,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有不少前旺庄武氏族人在南京兵部、鸿胪寺、徐州卫等要处任职,他们及其后代大多居住在此。清朝时,改朝换代并未改变前旺庄武氏勤奋好学之风,不少人凭借自身努力取得功名,担任州同、监生、督学、布政司理问等职,还有人学问深厚却乐于农桑,称之为“处士”。历经多代殷实人家的积累,经过明清数百年的积淀,抑或是这片建筑群的成因,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如今的前旺庄,不仅有大量明清建筑遗存,还增添了诸多新景点。秦山北麓近千亩连片的杏树园,是前旺庄史姓人家40年来不畏严寒酷暑、吃住在山、用汗水浇灌出的绿色奇迹。春来白雪覆山岗,七沟八梁遍地花,令人赞叹。遥望杏花谷,使人浮想联翩: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数年,定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当符离大道两边的连绵山脉都成花果山的时候,这彩练就真的飘在百里仙境中。

杏花谷里,半山腰间,还有一古洞,曰:“云彩窟”。古洞深40多米,洞内钟乳石、石像生多处,景色令人称奇,村里人正积极筹备开发。不远处的200亩樱桃园、后旺庄的百亩古橡树林,周边的皇藏峪、小山口村、老山口景区、闵子骞祠堂等景点环绕,前旺庄正处在这片景区的中心位置。

从古建筑到牌坊、石刻,再到充满岁月痕迹的古井,前旺庄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故事,都是明清年代历史文化的生动符号。前旺庄不仅拥有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更有传承千年的人文精神。先辈们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品质,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前旺庄应深度挖掘这些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景点,让游客深度体验古村文化的魅力;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合理规划开发。相信在各方努力下,这座千年古村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文化旅游的璀璨明珠,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武正彪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