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3月18日第07版:焦点时评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在“适老”改造中拥抱“更美夕阳”

2024年,我市聚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建成埇桥区北关街道教场社区、萧县龙城镇后梅社区、砀山县砀城镇梨都社区等14个老年友好型社区,进一步提升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养老”不仅是家庭命题,更是社会治理的必答题。有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都在居家或依托社区养老。社区养老的特点在于,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也能享受社区提供的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当前,各地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从硬件改造到服务升级,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效,但仍存隐忧:设施“适老化”是否真正“适需求”?服务供给能否突破“有而无优”的瓶颈?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治理,需要从“应对”转向“拥抱”,在“养老”与“享老”中探寻答案。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与老年人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打造面向老年群体的友好型社区,不仅是基础设施上的加装与改善,更是适合老年人群体需求的优化与调整。然而,一些社区将“适老化”改造简单等同于无障碍坡道、扶手加装,却忽略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有的新建养老驿站因选址偏远沦为“摆设”,有的远程诊疗服务因操作复杂而被闲置,社区养老服务还面临“有硬件缺服务、有资源缺整合”的瓶颈。这些养老服务改造暴露出一些地方在进行前期规划设计时缺乏前瞻性系统性,为了建设而建设,没有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去思考。

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需建立“需求导向”机制,让老年人参与规划、监督、评价的全流程。只有从“替老人做主”转向“让老人发声”,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实现“精准适老”。比如,开展深化为老“微服务”,配发“24小时热线贴心卡”、发放爱心黄手环等,实现遇事“随叫随到”;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主,全社会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为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社区有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餐用餐、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健康咨询、康复指导等服务,全面提升社区为老服务水平等。

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考验的不是资金投入的多寡,而是治理理念的升维和服务质效的提升。当社区既能托举起失能老人的安稳晚年,也能支撑起活力老人的多样需求,老龄化社会的“危”才能真正转化为文明跃升的“机”。这需要全社会重构“养老”的固有框架,在尊重、赋能、融合中,书写从“养老”到“享老”的时代答卷。

■ 慕青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