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这波官方喊话,戳中了当代打工人的痛,也让评论区热度持续飙升。有朋友笑称,我的体重,国家要出手管了。这还真不是国家“管得宽”,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生活便捷性也在显著提升。外卖、奶茶成为许多人饮食中的“标配”,加之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让许多人在发胖的路上越走越宽。然而,当体检报告中的红色箭头越来越多,当医院内分泌科排起长龙,当奶茶刺客遇上健康KPI(关键绩效指标):一场全民参与的“卡路里保卫战”正在个人生活的微观图景中徐徐展开。奶茶杯上的“零糖”标签仿佛当代人的赎罪券,轻食沙拉里藏着的千岛酱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艺术。人们一边在直播间抢购代餐奶昔,一边为深夜放“毒”的吃播博主点赞。“吃”与“减”之间总是充满着零和博弈,成为很多现代人的每日必答题。
然而,调侃归调侃,必须正视的是,当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肥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随着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等慢性病逐渐年轻化,中医“治未病”理念也在现代治理体系中愈发凸显:提前给人生安装“杀毒软件”,远比系统崩溃后数据恢复来得经济。据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及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也已达到29%。若当前趋势持续下去,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将达到65%,这不仅将显著增加医疗开支,加重医疗负担,而且给国民健康素养带来负面影响。
当代人的体重焦虑,已不再是浴室镜前的暗自叹息,而是成为国家层面的公众议题。“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不仅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推广与引导,也是给减少医疗开支、提升人口健康质量上保险。这场对抗肥胖的战役,既是个人健康意识的觉醒,更是社会系统的重构。当我们调侃“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时,不妨趁着这个春天,重新拿回身体的掌控权,“管住嘴”“迈出腿”,完成一次清爽瘦身,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我们乐见,在政策、科技与生活方式合力推动之下,全民健康早日从愿景走向现实。毕竟,能把体重管理写入KPI的民族,定能在健康中国的考卷上答出漂亮的“双减”:减腰围、减药费。
■ 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