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 |三代接力守陵园 薪火相传护英魂
临近清明,我市各地开展纪念活动,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3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埇桥区芦岭镇的盛圩烈士陵园,在一片苍松翠柏掩映中,几十名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在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
“84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战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队伍最前方,向同学们讲述一场不能忘却的战争。
1941年,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将军夜宿芦岭镇盛圩村。拂晓时分,日伪军来袭,将盛圩村包围,张震将军率领警卫连经过激烈战斗顺利突围。
“在这次战斗中,31名战士不幸牺牲。敌人撤退后,我父亲盛维藩招呼乡亲们帮忙收殓烈士遗体,其中18人安葬在这里。”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便是盛维藩的儿子盛志席,他和他的父亲、儿子一道,三代人不断接力、薪火相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使命与担当。
埇桥区盛圩烈士陵园始建于1981年,盛志席的父亲盛维藩主动请缨,担任管理员。“陵园建成后,张震将军多次来到这里表示感谢,并嘱托守好这片陵园。”盛志席告诉记者。2000年,由于父母年事渐高,盛志席帮助他们看守陵园,后来和老伴一起搬进陵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擦拭墓碑,清扫道路,将园区打扫得整洁有序。
2008年,盛维藩去世。直至临终前,他还叮嘱儿子盛志席:“无论如何都要为烈士们守好墓。”
2014年,陵园迎来扩建。来自芦岭、西寺坡、桃园、蕲县、北杨寨、大营、永镇、城东等8个乡镇(街道)的1724座无名烈士墓,以及48座有名烈士墓集中迁移到此处。这对于盛志席而言工作量增加了几倍,但他既没有喊苦,更没有喊累,始终用实际行动兑现诺言,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一声承诺,让盛志席在盛圩烈士陵园内默默守护了25年。即使鬓发苍苍、步履有些蹒跚,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清扫,并为前来参观和祭扫的人讲述英雄故事。
在盛圩革命烈士纪念馆,盛志席用一个个故事,再现当年的革命烟火,让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印象深刻。“今天听了盛爷爷的介绍,才知道是无数革命烈士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以后一定会珍惜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芦岭镇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桑欣怡说。
如今,在爷爷、父亲的感召下,盛志席的儿子盛小宝也参与到陵园的日常工作中,共同守护烈士英魂。盛志席每年接待前来缅怀烈士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近百个,累计开展烈士事迹报告360余场,社会各界受益人群近22万人次。
“只要党和政府需要,我们一家就能坚持守护下去。”盛志席表示,自己将继续担起管理员的责任和使命,将革命故事传播给更多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记者 王硕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招商引资双月攻坚“结硕果” 03-29
-
2国内最大“火电+熔盐”储能项目在宿落成 03-17
-
31-2月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13155户 03-14
-
4宿州市多渠道拓岗位促就业 03-13
-
5
-
6杨军接待信访群众 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