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生命种子” 架起“希望之桥”
6月19日下午3点,在合肥南站的入站口,一位长发女子行色匆匆,双手捧着一个带有红十字标志的蓝色箱子。
女子名叫段静茹,是宿州的一名志愿者;箱子里装着一位白血病患者治疗急需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当晚7点左右,段静茹来到河南省的一家医院,将手中的箱子交给医护人员。
“希望这份‘生命的礼物’能够让患者早日康复,重享美好生活!”段静茹说。
像段静茹这样的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造血干细胞护送员,很多人更愿意称呼他们为“生命快递员”。
使命必达——两天辗转2000多公里
今年3月28日中午,宿州小伙祝国健在合肥捐出17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袋“生命的种子”经医生检测、装箱后,被一直在医院等待的志愿者段静茹抱起,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
高铁上,段静茹把箱子放在自己的腿上,并用双手扶住。在此后的3个多小时里,箱子一直在她的视线范围内。为保持造血干细胞的活性,她每隔几分钟就要轻轻晃动一下箱子。
与医生办完交接手续后,段静茹找了家街边小店,匆匆吃了晚饭,又踏上了返回合肥的列车。
3月29日早上8点,段静茹来到捐献者孙凯所在的医院等待。在医生给孙凯完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后,段静茹再次出发,赶往江苏省的一家医院。
连续两天,段静茹辗转2000多公里,把两份“生命的种子”按时送达,这位“90”后姑娘没有喊一声累。
2023年5月,段静茹为一名血液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宿州市第34例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此后,她经常参加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的“三献”(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捐献)宣传活动。在了解到由志愿者护送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安全系数高的方式后,她毅然加入造血干细胞护送员的行列。如今,她已经高效完成4次造血干细胞护送任务。
心中有爱——从捐献者到护送者
2019年夏天,在宿州经营面粉生意的王磊,孤身一人来到合肥的医院,为一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捐献360多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使他人生命得以续航。王磊也获得了很多鲜花和掌声。
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王磊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第一个周末,王磊就来到宿州万达广场的采血车边,用亲身经历向市民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在他的影响下,两天就有21名市民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从2020年开始,每当有宿州志愿者与患者造血干细胞初配相合时,王磊就会主动联系他们,分享自己捐献时的感受,并抽出时间陪他们去医院体检。志愿者的捐献时间确定后,只要条件允许,王磊都会赶到医院,通过聊天缓解捐献者的紧张情绪。
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的种子”,可用于治疗白血病、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免疫系统疾病、遗传性血小板疾病等多种恶性疾病。
在陪同志愿者捐献的过程中,王磊发现由于捐献者和受助者要遵守双盲的原则,每次都需要特定人员将造血干细胞送至患者所在的医院。他们就是被称为“生命快递员”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员。自己能不能成为这群特殊快递员中的一个呢?
2023年初,在向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安徽分库提出申请后,王磊成为一名“生命快递员”。至今,他已经成功完成3次护送任务。
节省费用——选择便宜交通返程
2024年初,宿州志愿者陶增旭在接到护送任务后,立即购买前往患者医院的高铁票,并预订了返程的普通火车票。
之所以对自己的行程作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陶增旭从医护人员口中得知,护送的部分费用需要患者家人承担。由于造血干细胞在离开供体后,要尽快移植到患者体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护送过程中必须争分夺秒,在这段时间内就不能考虑路费。但护送员返回途中选择相对便宜的交通工具,可以为患者家人节省一些费用。
宿州志愿者马新宇在护送造血干细胞时,也在返程时选择花费较少的公交车和普通火车。他说:“造血干细胞在移交给患者所在的医院后,护送员已经完成使命。这时,我们节省路费可以为患者家庭减轻一些负担。”
凡人善举,微光成炬。从2023年2月至今,宿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的8名志愿者,已完成13次造血干细胞护送任务。他们在捐献者和受助者之间架起爱的桥梁,传递着重生的勇气。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 记者 王云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