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我们的节日  > 重阳  > 正文

我们的节日·重阳 |佳节又重阳

2023-10-23 11:25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时序流转,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今又重阳。

今年的重阳节,时在10月23日,次日即是霜降节气了。虽天高气爽,空气中却有了丝丝寒意,浓烈的桂花香已被风吹雨打去,代之而来的则是秋菊盈园,满溢着另一种清气。

久在社区生活的我,常常忘了节候。抬头望天,远没有乡居时,那样的高远辽阔。云彩飘忽不定,似乎总缺乏某种潇洒厚重的诗意。既看不到北雁南飞时,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阵仗,连那颇有些激越的雁鸣,亦不得听闻。城里的树叶,不知为何总比乡下落得要晚些日子。至于登高望秋,难睹千里沃野、高粱红了。遍插茱萸,好像也少了去处。

只是,那蕴含了民族情怀和文化符号的重阳节,那韵味、境界与悠远,依旧顽固地占据着心怀与意念。她是古老的。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就已提到。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如果说这里的“重阳”所指的尚非节日,那么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则显系重阳饮宴的确认了。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菊花和酒并提,似在诠释魏晋时期,重阳日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好吧。后代帝王,颇重九月重阳,除亲自登高,以畅秋志,宫廷上下还要吃花糕庆贺,其乐融融也。

据说,唐代时,重阳曾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即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此,在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的基础上,重阳节更多了些民间意象,多了些感恩、敬老的人本情怀。

重阳,自然满了诗意。“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秋日的天空高远,大地明丽清爽。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一幅美丽的图画怎不叫人心醉神怡。难怪李白的这首《九日》被称为最清新美丽的重阳诗。“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那种少俗虑,守初心,一人独饮自得其乐的豪迈洒脱,尤令人心向往之。

诗意的重阳,自然少不了菊花的清香。唐代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一院子的菊花金黄灿然,中间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煞似孤独,可如“白头翁”和众“少年”同场共情,反倒盈满了青春朝气,何谈孤寂、苍老?如此畅快,实在可遇而不可求也!

重阳节,其实也是青年节,同样拥有着蓬勃的生气和昂扬的活力。我国流传最广的重阳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是少小离家的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独自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的少年,重阳节至,思念骤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明是他思亲念友,反写亲人们要思念他,堪称独辟蹊径,使思念更为浑厚绵长。“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国人节日思念的最佳表达。

正因重阳满了亲情、爱情和友情,才越发地隽永与蕴藉。有了满腔的情愫,处逆境而不觉困苦,驿路独行则不知孤苦,遭遇贬谪也毫无畏惧。宋代的苏轼尽管命运多舛,始终未改豁达之志,所写《定风波·重阳》“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昂天大笑,黄花满头。此种恬淡达观的格局显然远胜于人。

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阳节,有不一样的况味。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则颇多了凄恻的相思:“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渴望亲人陪伴,一起饮酒赏菊的词人,因丈夫远在他方,重阳时只能一人孤枕而眠,独对菊花。“瘦如黄花”,岂不是一则最美丽的情话?

此时,国际上有些地方正硝烟弥漫,在安宁的书桌上码如上文字,自有一番暖心的温馨。看到有师友这样写道:要好好地活着,并活得有意义些,有价值些——我深以为然,趁流年美好,且活成一束光吧。

今又重阳。感恩安康。

刘效仁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