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生活“新习惯”
海创厨余垃圾协同处置项目能实现年处理厨余垃圾7.3万吨,年产沼气量约376万立方米(甲烷含量为60%),年产粗油脂约876吨。项目将实现宿州市及辖区餐厨垃圾收集、处置全覆盖,也将助力宿州市落实垃圾分类。(5月30日《拂晓报》)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据了解,在垃圾成分中,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垃圾已经实现资源再利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垃圾混装丢弃于垃圾收集点,这种方式虽然便于垃圾集聚清理,但具有可利用价值的资源却难以回收。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制度,许多小区撤除了传统垃圾桶,安装了垃圾分类站。通过各类宣教活动,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有所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但是,在一些老旧住宅区,分类垃圾桶的数量明显不足或是还在使用传统垃圾桶。另一方面,有些居民心里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手上却“犯懒”,经常是将垃圾未经分类直接扔进垃圾桶。
今年5月22日至28日为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主题为“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要破除垃圾分类的难点,笔者以为,首先在居民居住区域要有足够的分类垃圾存放点,安放的空间、位置要便于居民生活。日常处理要及时、干净。试想,如果在垃圾桶旁配备洗手池,居民在扔垃圾时是否会把湿垃圾倾倒后,再把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有时仅仅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优化,却可以大大增强居民自觉分类垃圾的意愿。
在投放端实现了垃圾分类后,后续的资源化利用成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到,深切认识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从而令居民配合意愿提高,自觉准确分类投放垃圾。
作为垃圾“生产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践行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自身做好垃圾分类,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环境尽责尽力。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习惯”。
■ 徐蕾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