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风团走进宿州
6月25日,由人民网安徽频道、新华网安徽频道、央广网安徽频道、国际在线安徽频道、人民数字安徽等多家中央新闻网站安徽频道,中安在线、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安徽新闻网、安徽网(大皖新闻)、合肥网、安徽经济网、 安徽财经网等省直主要新闻网站及新媒体共同组成的“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风团一行来到宿州市,实地探访运河两岸流淌着的千年故事。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为配合做好大运河安徽段主题日宣传活动,6月20日至7月2日,安徽省委网信办、安徽省文物局主办开展“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系列网络传播活动。
大运河安徽段182公里中有140多公里位于宿州市境内。大运河宿州段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埇桥区、灵璧县、泗县三个县区,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其中泗县有5.8公里依然保持着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是目前隋唐大运河唯一有水的“活运河”河段。
采风团一行先后来到宿州新汴河景区、新汴河博物馆、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期)、宿州博物馆、泗县博物馆、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用镜头与笔墨触碰运河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书写运河两岸的千年演变。
第一站
宿州新汴河景区、新汴河博物馆
采风团记者拍摄馆内“宿州汴河宋代码头场景”
宿州新汴河景区位于宿州市城区北部,依托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汴河及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重新开挖的新汴河而建,千年之间,两条运河共同见证着时代与城市的巨变。在新汴河博物馆,采风团一行面对这些历史风尘感悟汴河精神永传。
第二站
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期)
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期)技术负责人介绍项目情况
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宿州城区段规划研究范围约14.5公里,西起京台高速,东至东三环,保护利用一期项目全长约3.1公里,西起京台高速,东至西昌路。项目(一期)中具备施工条件的京台高速至拂晓大道段(三八河南岸)已基本完成,部分段已经于2023年国庆期间向市民开放,据项目负责人庄前涛介绍,剩余段将于2024年10月1日全面对市民开放。
第三站
宿州博物馆
采风团一行在宿州博物馆北门打卡留念
宿州博物馆集展览、收藏、陈列、研究、传播于一体,馆内展陈文物近千余件。在这里,采风团一行集中采访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雷,了解宿州的前世今生、运河的古今风情。
第四站
泗县博物馆
采风团记者观看泗州戏演出并拍摄记录
泗县博物馆共计6254平方米,分为三层。集运河文化、泗县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展示为一体,综合反映了泗县地域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泗州戏民俗互动环节更是赢得采风团一行掌声不断。
第五站
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采风团一行采访泗县运河传说
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主体结构为2层隋唐风格建筑,东西各有一座厢房。共有隋唐气象、人工开河、水路繁花、南北余韵、又见运河五个固定展厅,全面展现了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第六站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
采风团记者拍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现存风貌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泗县俗称古汴河)作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唯一一处有水的河段,大运河泗县段故道至今仍有有水河道约47公里,其中运河原有故道28公里,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被称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活态运河”。文 /图 记者 李雨晴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