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隋唐大运河宿州段:漕船也曾千帆过 尚有古渠空自流 (下)

2024-06-07 09:45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堙塞又复通,疏导开凿长直沟

靖康二年,金国掠宋徽、钦二帝北归,北宋灭亡。宋徽宗九子康王赵构于南京(今商丘)称帝,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北宋、南宋之交,宿州一带被南宋与金反复争夺,几易其手,最终沦陷于金。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绍兴和议”约定:宋向金称臣,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南宋输与金的“岁贡”,主要是茶叶、陶瓷、精美的工艺品和粮食等。从南宋立国到金被元灭,南宋向金纳“岁贡”长达80多年。

宋金边界稳定后,两国于边界进行互市贸易,对等设置“榷场”。泗州是金与南宋互市贸易的最重要、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榷场”。泗州与盱眙隔淮相望,宋在盱眙军设置榷场,金在泗州设置榷场。《金史·食货志五》记载:“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九月,命寿州、邓州、凤翔府等处皆置。海陵正隆四年正月,罢凤翔府、唐、邓、颍、蔡、巩、洮等州并胶西县所置者,而专置于泗州。寻伐宋,亦罢之。五年,命榷场起赴南京。”《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绍兴十二年(1142年),盱眙军置榷场官监,与北商博易,淮西、京西、陕西榷场亦如之。二十九年,存盱眙军榷场,余并罢。”从《金史·食货志五》史料看,金国每年与南宋的互市贸易中获利丰厚。金从南宋多购入茶叶、荔枝、金桔、生姜、陈皮、犀角和象牙等生活所需品,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数量庞大。金向南宋输入的主要是北珠、绢绫、甘草、人参、盐和皮毛等稀缺物品。

南宋“岁贡”的大批货物需移交解赴,与南宋互市的泗州榷场货物需要送达,金代中期以前主要依靠北汴河和睢水两条河道来实现的。漕船从泗州出发,沿泗水北至宿迁附近的小河口分两路西进:一路继续沿古泗水,或者说黄河(宋建炎二年壬寅日,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入清河以阻金兵,黄河夺泗入淮,东行徐州折东南入淮,奔向黄海。)至徐州北入北汴河达金南京(今开封);另一条从宿迁附近小河口西折濉水,沿濉水西进,经灵璧县、宿州符离、濉溪县南、永城北、夏邑县、虞城县南、商丘北、古浪荡渠达金南京。濉水是黄淮之间的一条著名的古河道,楚汉相争时发生过濉水之战,《水经注》有详细介绍。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金代中期以前,汴河基本处于堙塞状态,丧失了漕运功能。南宋楼钥《北行日录》:乾道五年“三日甲申,晴。车行六十里,静安镇早顿。又六十里,宿宿州。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宋孝宗淳熙四年,周邦彦之子周辉随敷文阁待制张子正、右监门卫大将军赵士褒出使金国,农历二月二日,“至虹县,晚宿灵璧县。汴河自此断流。自过泗地,皆荒瘠,两岸奇石可爱(石产于县凤凰山,以小为贵),或云花石纲所弃者。(周辉《北辕录》)”楼钥出使金国是农历十二月,周辉出使金国是农历二月,均是北方的枯水期,汴河断流是正常现象。宋仁宗皇祐三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蔡襄写给曾公亮、陈襄两人的信札《虹县帖》就记载过宿州至虹县断流的情况:“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馀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范成大于乾道六年闰五月出使金国,此时正是北方汛期,沿汴河所看到的也是干涸景象,可以确定汴河是真的断流了。他的七绝《汴河》云:“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还京却要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并在诗序中说明:“汴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土人云:本朝恢复驾回,即河须复开。”据此可以确认,从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后,因北汴河与濉水基本满足了金中都南京至泗州的漕运需求,金国怠于疏浚汴河河道,虹县以西大部分河段堙塞。

金代中期以来,成吉思汗蒙元势力在蒙古草原崛起,金国与蒙元的争斗逐渐处于颓势,以至金中都被蒙元围困,迫使金国将都城迁往南京。贞祐二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正式下诏迁都。金迁都之后,政治上,需加强对黄淮地区的控制;军事上,必须依托黄河、淮河两道天堑为南北防线,调兵遣将,运输粮秣辎重;经济上,经营与掠夺的重心都要转移到黄淮地区。在这种局势下,汴河漕运功能陡增。金统治者不得不精心经营汴河,改造汴河的水运体系。张翰等大臣积极向金宣宗建言献策。《金史·张翰列传》(卷一百五)云:“贞祐初,宣宗迁汴,翰规措扈从粮草至真定,上书言五事,二曰足用。谓当按蔡、汴旧渠以通漕运。”金宣宗对张翰疏导汴河旧渠以通漕运的建议采纳了,并积极施行,汴河的漕运功能得以恢复。

《金史·河渠志·漕渠》(卷二十七)记载了汴河当时的漕运情况:“贞祐三年(1215年),既迁于汴,遂依观州漕运司设提举官,募船户而籍之,命户部勾当官往来巡督。”兴定四年(1220年)“时朝廷以邳、徐、宿、泗军储,京东县挽运者岁十余万石,民甚苦之。元光元年(1222年),遂于归德府置通济仓,设都监一员,以受东郡之粟,时又于灵璧县潼郡镇设仓都监及监支纳,以方开长直沟,将由万安湖舟运入汴至泗,以贮粟也。”从上述史料可以了解到:金中后期在邳州、徐州、宿州、泗州建立军储;在归德府设置通济仓,受纳东部州郡汴河运送的粮食;在灵璧县潼郡镇设仓都监及监支纳;便于漕船进出泗州运粮,开凿长直沟。此时金都城南京前往泗州的航道有三条:第一条是北汴河。沿古泗水到达泗州,也就是沿黄河主河道(金章宗明昌五年即1194年,黄河于河南阳武决口,经长垣、曹、单、丰一带至徐州,夺泗入淮)。第二条是濉水。濉水于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水达泗州。从在灵璧县潼郡镇设仓都监及监支纳可以判断,金国对濉水的漕运是相当重视的。进入枯水期后,泗水河道因北汴河(黄河)与濉水共同汇入,漕运更为繁忙,金国便开凿一条连接濉水与汴河的河道长直沟,利用虹县(今泗县)汴河河道往南三十里至万安湖(今天井湖)入淮。以疏导泗水的漕运压力。清光绪《泗虹合志·水利志上》对汴河泗县段作了考证:“汴水,由虞姬墓经阴陵、鹿鸣二山入州境,穿城东注。土人谓西关外为西汴河,东关外为东汴河。西汴与长直沟合,东流三十里,绕城南与南潼河合,越二十里至石梁子,中有巨石,如徐州洪然,夏秋水发通舟楫,冬则否;又南三十里,至天井湖入淮。此其在虹乡者也。东汴,至马公店四十里,与谢家沟合,又东三十里至青阳镇,水阔而深,两岸夹束,大桥似长虹跨其上,俯视汴流,帆樯杂沓,往来如织,古运河形势犹可循览;又东四十里,至城儿头,会临淮归洪泽湖。此其在泗境者也。”第三条是汴河。从金南京出发,经商丘、永城、宿州、虹县(泗县)、青阳达泗州。

《金史·纥石烈牙吾塔传》(卷一百十一)可以印证金代中后汴河是通航的:金宣宗元光元年,“宋人三千潜渡淮,至聊林,尽伐堤柳,塞汴水以断吾粮道。牙吾塔遣精甲千余破之,获其舟及渡者七百人,汴流由是复通。”

近年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通济渠淮北柳孜考古发掘(参《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第三期)及宿州两处通济渠故道抢救发掘出土瓷器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南宋及元代龙泉青瓷,以及大量的金、元代磁州窑系、钧窑系作品,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宋元时期汴河宿州段是通航的。

古渠依旧在,悠悠东逝流到今

南宋端平元年,元灭金,宿州归元。宿州一带又成为南宋与元对峙的前沿。《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南宋与元争斗激烈,宿州、蕲县失而复得。从至元二年(1265年)至至元十年(1273年),元在边界建立“树栅”界墙,两国对峙了8年。《元史·严实子忠济忠嗣传》云:“忠济初统千户十有七,乙卯,朝命括新军山东,益兵二万有奇。忠济弟忠嗣、忠范为万户,以次诸弟暨勋将之子为千户,城戍宿州、蕲县,而忠济皆统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严忠济部戍守宿州、蕲县的军队需要从元后方运来粮食作保障。因金恢复汴河漕运功能不久被元取代,元初享有金疏浚汴河的红利。姚汉源《京杭运河史》考证:“南宋,泗、济流域分属金、宋,为近边争夺地区,常利用水道运军队,很少修治记载。直到南宋末年的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东平守将严忠济的军队南戍宿州、蕲县一带,和宋兵对垒,为了自东平向南运粮饷,恢复古代汶水由洸入泗,自泗南航的旧道”。据此可知,严忠济部戍守宿州、蕲县一带,为转兵运饷,打通了泗、汶、洸、济通往宿州、蕲县的运粮通道:一路由泗水(元时黄河主河道)于宿迁小河口西拐入濉水,沿濉水航道西行,经灵璧北达宿州符离集,往南掘北运粮河,穿过宿州城,于宿州城南掘南运粮河达蕲县。枯水期多经由此河道。一路由宿迁小河口入金掘的长直沟进入汴河,沿汴河溯水经灵璧至宿州,由宿州沿南运粮河至蕲县。丰水期两条河道并行。《康熙宿州志·舆地志》卷二佐证了宿州南北运粮河是元代严忠济经濉水向蕲县运送军粮的:“南运粮沟:州之南门外,水涨可通浍河。”“北运粮沟:州之北堤外,水涨可通濉河。”

元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成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元二十年(1283年),在水利专家郭守敬领导下,开始取直京杭大运河河道,漕运物资不再绕道洛阳:至元二十年开凿济州运河,至元二十六年开凿会通河,至元三十年开凿通惠河。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又开辟了海运,导致通济渠的漕运重要性逐渐丧失。明万历三十八年,徐州附近黄河决口倒灌运河,漕船全数出邳州直河口经泇河北上南下,徐州再无吕梁洪、百步洪惊险运道,康熙、乾隆沿京杭大运河多次安澜南巡,此是后话。元泰定二年,黄河改道入渤海,导致汴河丧失主要水源,通济渠完全淤废。清光绪《宿州志·舆地志》卷三:“元泰定初,黄河行故汴渠(北汴河),仍于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之汴口遂废,汴水湮塞,埇桥亦废。”

说通济渠于元代淤废,是指通济渠全程大部分淤废,长直沟以东的28.1公里(其中5.8公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段)的河道并无淤废。主要得益于金长直沟的开凿,沟通了汴河与濉水的通道。元代以后,濉水是开封、商丘、宿州等黄淮地区城市通江达海的最重要的漕运水道。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维护濉河的排涝灌溉和漕运功能,十分重视对濉河、长直沟的治理。《明史·河渠志一》记载:弘治二年,河决开封,户部侍郎白昂奉旨治理黄河,白昂举郎中娄性协治。“经符离桥至宿迁以会漕河,上筑长堤,下修减水闸。又疏月河十余以泄水,塞决口三十六,使河流入汴,汴入濉,濉入泗,泗入淮,以达海。”白昂、娄性所疏浚之汴河应是今淮北市古濉溪口连接濉水的一段汴河故道。此后,弘治六年刘大夏,嘉靖年间胡世宁、朱衡,隆庆年间翁大立、潘季训,万历年间杨一魁等大臣或参与谋划,或施治之。康熙十七年、三十一年、四十年先后施治。乾隆二十二年,宿州知州张开仕奏请疏浚濉河,凤阳府知府项章陪同钦差吏部侍郎裘日修、安徽巡抚高晋会勘宿、灵、虹积水情形,发现濉河自濉溪口至符离七十余里,沙淤平岸,河形全失;自符离至霸王城一百数十里,俱间段淤塞。遂于乾隆二十三年施治:濉溪口南北分为二股,皆入灵璧、五河。两路所冲皆有河形,就两旁冲出河形挑治成河。上段中央正河拓宽挖深。均顺其自然之势,使其分途下泄。(参见清《光绪宿州志·舆地志二》卷三)。对连接濉水重要水道长直沟的治理,《泗虹合志·水利志下》有如下记载:“长直沟,在州西三十五里,灵、泗交界东西划然。乾隆二十二年,动帑浚渭桥南一带沟河,以泄灵邑五湖之水,所挑淤土即令筑堤岸上。时虹未并于泗,知县李允升督民兴修,于是虹东岸有堤。其河上承濉水,下通古汴;其堤起渭桥,讫长直沟集南,绵亘四十余里。”当时,虹县还在境内开挖谢家沟,引濉入汴(老汴河),开挖虹灵沟、荀家沟,上承濉水,下通老汴河。(参见《宿县地区志·水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对濉河治理工作尤其重视。1950年冬,皖、苏两省对濉河进行彻底综合治理:组织宿县、灵璧、泗县、濉宁、泗洪等县民工分段疏浚濉河。同时,针对本辖区灵、泗两县境内的老濉河输水负担仍重的状况,决定开挖新濉河,由灵璧浍塘南穿越禅堂湖经港河至泗县八里桥,至江苏泗洪县后又分水入老濉河,余皆南流由古汴河至临淮头入洪泽湖。之后,宿县地委、专署又对濉河作了十多次治理。1966年11月至1970年春,皖、苏两省人工开挖了一条平行于湮废汴河的河道“新汴河”,长127.2公里,始于宿州市西北戚岭子,西接源于河南商丘的沱河,东经灵璧县、泗县、江苏省泗洪县注入洪泽湖,乃是濉河水系治理的延续。(参见《宿县地区志·水利》)。

汴水淤废后,濉河两岸的商贾仍可沿濉水经长直沟、大运河泗县段下扬州过长江。清顺治年间时任两江总督陈锦以《长沟夜泊》五律二首描绘夜泊长直沟的情形:“其一:丈八沟前路,危樯独夜来。秋晴虫语渴,寒早雁声哀。急溜鸣涵洞,平林兀望台。孤村双犬吠,风叶坠梳槐。其二:隔水树千点,窥樯月半奁。结旌归斗舰,买犊息穷檐。灯火寨人语,秋风砧酒帘。去思碑可读,刘宠一钱廉。”陈锦的这两首诗进一步佐证了濉河——长直沟——大运河泗县段在清代是通航的。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水上运输无疑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最佳选择。随着津浦等铁路的开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内陆河运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大运河泗县段尽管通江达海,其漕运功能悄无声息湮没于滚滚前进的历史洪流中。文/周宝芳 图/苏洋 蒋帮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