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在一线 “为”在窗口
从事政务服务工作以来,埇桥区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资源股股长王明全,坚持以政务服务大厅为载体,从服务群众、企业的小事和细节入手,“改”在一线,“为”在窗口,先后获埇桥区“优秀共青团员”“青年岗位能手”“最美职工”“全区政府网站暨政务新媒体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一改两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解决“急难愁盼”的“创新人”
如何从便民利民角度去想问题、干工作,检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映照着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在大厅巡查过程中,王明全发现有群众拿着材料往返跑却办不成事现象。为解决群众“反映无门、咨询无果”难题,王明全积极向领导建议实行服务窗口前移,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2022年初,埇桥区数据资源管理局设立专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及时梳理反馈、分析原因、协调解决,让群众的“难事”不再难办。窗口设立以来,成功受理解决30余件群众反映办不成的事,接待咨询500余次。
2022年3月,谷先生到埇桥区政务服务大厅“办不成事”窗口反映,其在乡镇派出所申请办理更名,未能成功,遂到区政务服务大厅公安窗口申请,因该项业务不属窗口受理范围,未得到解决。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与公安窗口联系,经多方协调,谷先生顺利改名。“申请办理更名,这么多年一直没改成功,这次到‘办不成事’窗口反映,事情真给办成了!”谷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从以前的“办不成”到“想办成”再到“能办成”,“办不成事”窗口让百姓办事心里更有底、体验更便利。“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也是检验自己工作是否合格的最好时机。”王明全说道。
接受群众评判的“答卷人”
政务服务大厅一直是直面群众的一线单位,是服务群众的主阵地,是联系群众的“一米线”。
为找准窗口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王明全积极转变窗口监管方式,实行监督评价前移,在埇桥区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广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以企业“获得感”和群众“满意度”为第一评价标准,自觉接受群众评判。同时,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政务服务工作质效的重要标杆,倾听群众对窗口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形成评价、回访、处理、整改、反馈的闭环机制,有效提升窗口服务水平。2022年,共下发效能通报4期,同比减少69.2%。
为准确了解群众办事的直观感受,王明全习惯于“逛窗口”“转大厅”,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及时解决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疫情期间,一些老年人因为没有安康码,不能进入大厅缴纳水电费。面对特殊情况,王明全把群众当家人,收集老人的缴费单,统一到缴费处缴费。
王明全告诉记者,社保参保、教师资格认证、办理身份证……政务服务大厅就像是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而自己就是“润滑油”,哪里出现摩擦,哪里出现问题,他就要去哪里。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是王明全时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有时候也会累,但是老百姓的一句谢谢足以抚平一身疲惫。
群众有感小事的“暖心人”
作为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埇桥区政务服务大厅年接待办事群众100余万人次,服务对象有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近年来,大厅不断完善无障碍电梯、母婴室、便民饮用水、助老助残等便民设施,积极做好群众有感小事。
2022年,为解决群众办件复印、邮寄问题,减少群众办事来回奔波,实现“最多跑一次”,在王明全推动下,大厅实行便民服务前移,设立免费复印、免费邮寄窗口。去年累计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免费复印服务1万余次,免费邮寄200余单,受到办事群众的广泛好评。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王明全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小事当大事干,从点滴做起,用实干、苦干、巧干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做成了一件又一件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记者 李航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