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坡里生出金蛋蛋
离大道边,曹村镇秦山山脉北麓,山高坡缓,乱石成堆。昔日人迹罕至,荒凉一片。如今,这里已被大片杏园、桃园、梨园、石榴园覆盖,总面积达千亩以上。这就是远近有名的秦山寺杏花谷景区。
春日,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杏花开,漫山遍野披银装;夏季,黄杏压枝头,还有桃子、酥梨、软籽石榴、大山楂、薄皮核桃、大红枣儿等众多优良的山杂果陆续成熟,五彩缤纷。花香、果香吸引着百里远近的游客。
乱石坡里长出金蛋蛋,荒山野岭成为旅游打卡地。这片“百果园”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竟是曹村镇前旺村村民史先富夫妇40年如一日干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初,各地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史先富分到土地和4里外的荒坡地。他身强力不亏,看问题也是个明白人。他很想出去闯荡一番,然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最终决定还是留在家乡,守好这片土地。他反复盘算着除了种好二亩地,还能干点什么?那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坡似乎在向他招手。于是,他决心要把这浑身使不完的力气用在这片荒山野岭上,他扛起铁叉、铁锹,拿着抓钩子到4里外的荒山上,他先把乱石坡上有土的地方一锹一锹地刨起来,遇到大石头他就用铁叉撬动,用铁锹刨出来,遇到小石头就用抓钩一个一个地抓出来。就这样垦出的荒地,有的大如席子,有的小如锅盖。一天下来累得不轻,石头翻出不少,土地开出不多。但他不气馁,不急躁。偌大的荒山野岭上,他像一只蚂蚁在不停地啃着这块大骨头。滴水穿石,荒凉的山岗逐渐有了看得见的绿意。
史先富看到这一片片开出的荒地很欣慰,憧憬着这里长成的果木园。开荒,似乎更有了劲头,除了雨天,他一有空就上山。寒冬腊月,迎着呼啸的西北风,中午回家吃饭来回要走8里路,耽误事啊,史先富干脆在山上搭起了庵棚住下来。淮北人搭庵棚不需垒墙,在地上用小木棒搭起两个人字形,用几根小木棒把两个人字支架连接起来,盖上一层高粱或玉米秸秆,然后再盖上山草,庵子就搭成了。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很科学,极省俭,再大的雨水来不及渗透就从庵棚上滑下去了。里面放一张床,床前放一个小锅灶。就这样,史先富在这庵棚里伴随着山野吹来的阵阵呼啸,度过了一个个寒来暑往。
开出这些星星点点的荒地存不住水,种不了庄稼,只能栽些耐旱、耐瘠薄的山杂果。冬去春来,史先富就盘算着如何栽树,资金困难啊,就买来了些普通的杏树苗。山上栽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从4里外的村里挑水上山,一担水能栽上几棵呢,就这样一担一担地挑水上山,一棵一棵地挖坑栽树。春天过后,乱石坡上长出了绿色。
这绿色充满诱人的希望。可距史先富的目标实现还有很大距离,在这瘠薄干旱的山坡上,管理这些小树苗极不容易,就像拉扯孩子一样,一刻也不能放松。平日,大田里感觉到干旱,山坡上早已旱得不行,就要担水浇灌这些小树苗。大风刮来,他要出去走一趟,把刮歪了的扶正;洪水过后,他要出去看一遍,把冲掉了的补栽上,还要松土、除草、修枝、打杈,天天都忙个不闲。冬季开荒不断,春天补旧栽新,活儿是重复的,成绩却是看得见的。几年后杏树开始挂果了,史先富眉毛舒展开来。
可是,待到成熟日,史先富发现山杏结得都很小,老人们称之为“羊屎蛋子杏”,味道也不怎么样,怎么办?捶胸顿足之后,只好从头再来。史先富四处打听山杏的好品种,当看准山东枣庄有金太阳的良种树苗时,他欣喜若狂,赶紧吩咐在外跑车刚回来的儿子,连夜到山东枣庄买树苗,没有钱,儿子先垫付,借也得买。就这样,终于把刚长起来的小树,换上了个大、味甜的新品种树苗。就在栽了换,换了栽的折腾中,似乎也算交了学费,史先富学会了怎样管理果树的新技术。
这些年史先富没少打听哪里的果树有新品种。听说有薄皮核桃、软籽石榴、水蜜桃等新品种,他就借钱去买,结果种了不少山杂果,周围的群众在史先富的影响下,也纷纷在这片山坡上栽上各种果树。买树苗,也都请他帮忙。当初单一的杏园,慢慢的各种果树越来越多,其中山杏达800余亩,桃园200余亩,石榴1000棵左右,山楂100多棵,梨树200多棵,枣树200多棵,桃树100多棵。昔日荒山荒坡,在史先富的汗水浇灌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百果园”。
在谈到杏花谷的成绩时,史先富常不自觉地说,没有区里镇里各级领导的支持,咱也不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他说,镇政府帮他成立了水果专业合作社,也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杏花谷。后来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纠纷,镇政府出面协调解决,这当中的苦口婆心、反复协调确实不容易。这里原本没有路,更是没电、没水,镇政府协调架设了450米的高压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过去吃水全靠从家里挑水,后来镇上协调有关部门打了一眼200多米深的水井,“这水可旺了,一天到晚地抽也抽不干,满足了各种需要。”史先富动情地说,“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杏花谷也不能到这个样。”
2017年,符离大道开始修建,原来闭塞的山岗,大道径直劈岭穿过。经过协调,市区有关部门给杏花谷开了一个出入口,来往的车辆从大道上可以径直开到杏花园里。
从一片乱石坡到硕果累累的百果园,人气开始旺起来。每年春夏秋季都迎来了远近百里的游客,大型水果加工厂也不远数百里来杏花谷收购黄杏。杏花谷成为宿州到徐州沿途风景独特的生态游览区。
时光荏苒,史先富在这里一干就是40多年。满头青丝已变成两鬓白发,他把青春献给了这里。如今,人们在品尝这甜蜜的山杏时,似乎品尝到这位老人用毕生的精力酿成的一杯甘醇美酒。品尝它,使人悟出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就没有干不成的道理。品尝它,我们也似乎看见符离大道两边的荒山荒坡都会变成一座座杏花谷、桃花谷、梨花谷。
如今的史先富仍然没闲着,他还是每天在杏花谷里忙活,刨地、栽树,一辈子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杏花谷里当年的瓜庵棚换成了铁皮屋,还是史先富夫妇俩住着。临别,我们问起了史先富还有什么打算,他说,“年年还是栽树”。栽树,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他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从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栽树,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打开了劳动致富的金钥匙,成为本村先富起来的人。
杏花谷的故事还将续写,在这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将见证更多乡村振兴的奇迹。
文/ 武正彪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全市季度工作会议召开 08-01
-
2杨军任东走访慰问驻宿部队和消防救援人员 07-30
-
3上半年宿州市外贸进出口增幅全省第一 07-30
-
4杨军主持召开书记专题会议 07-29
-
5流动的史诗——新汴河⑦ |赓续,汴水文脉越千年 07-21
-
6全市党委和政府办公室主任会议召开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