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43℃下的“火花绣匠”
7月25日上午10时,宿州奥体中心施工现场的温度高达43℃。
一滴汗,顺着建筑工人张红义的额角滑下来,“啪嗒”砸在脚边的钢管上,“滋啦”一声瞬间化成一团白汽。汗水流进眼睛里冲得发痒,他腾不出手去揉,只能掀开面罩,用袖子简单抹了把脸后,又继续干起手中的活。火花溅起时,张红义的每一次呼吸都在面罩内打着旋儿,湿热又急促,水蒸气在安全面屏上凝结成一层雾,又被新的热浪蒸发消散。
张红义的工作是把宿州奥体中心场馆需要的钢结构焊接起来。“我们早上6点就来了,趁着温度还没升起来,赶紧干活。”焊接工作会迸发火星,工人们必须穿加厚防护服,佩戴安全帽、防护面具、手套等装备。“这一身就是不干活,站在太阳下,5分钟就全身暴汗。”张红义说。
“我们这个活儿就像绣衣服,一层‘绣’不结实,得四五层才行。”张红义介绍,宿州奥体中心所有钢结构的焊缝必须要达到一级熔透焊缝验收标准,每一条缝都要用角磨机清根、除渣、测温,确保用探伤机测量时不存在表面气孔、夹渣、裂纹和电弧擦伤等缺陷。
“绣”好一条焊缝通常需要2个小时左右,为了抢在晚上8点前收工,张红义通常将每条焊缝分成两部分,在材料冷却过程中交替作业,让效率达到最高。“工期紧,一天要焊四五条缝,几乎没什么时间休息。”记者看到,他的脸被安全帽带勒出两道深沟,手中的动作却一刻没有停歇。
连续作业十几分钟时,钢板温度已近50℃。张红义把面罩掀起一条缝,吐出一口滚烫的呼吸,抓起脖子上的毛巾,拧一拧,“哗哗”往下滴水。“一天得用两条毛巾。”他咧嘴笑时,露出被晒脱皮的嘴唇,“不然汗迷了眼,焊缝就歪了。”
11:00,中午下工的哨声传来。张红义缓缓站起来,捶了捶蹲麻的小腿,摘下安全帽,头发像刚洗过一样贴在头皮上,工装后背已经被汗湿透。工友递过来一碗绿豆汤,他仰头灌下去,喉结上下滚动,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
“高温天气下,工人们既要注意自身安全,又要保障工程质量,这对他们的耐力是一个很大考验。”宿州奥体中心项目技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施工现场有200多名工人,面对高温天气,项目部及时调整作业时间,采取“做两头、歇中间”模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并发放绿豆汤、藿香正气水、应急药品等物资。这些细致入微的保障措施,在炎热的夏季为工人们送上丝丝清凉。
常年在工地上劳作,44岁的张红义肤色黝黑。“在这里干了快一个月,上个活是在武汉,算起来已经有小半年没回家了。工作很辛苦,但一想到家里的妻儿就觉得幸福,挣钱给他们花嘛!”这个山东汉子露出了朴实的微笑。
这个夏天,像张红义一样在各个工地上挥洒汗水的建筑工人还有很多,他们顶烈日、冒酷暑,用行动诠释责任,以坚守保障进度,把自己的温度浇铸进城市的骨骼,为我市各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保驾护航。他们用双手锻造的不仅仅是一栋栋精美的建筑,更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每一道焊缝中曾跳动过的火花,都在为这座城市增添一抹不平凡的光彩。记者 钱景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全市季度工作会议召开 08-01
-
2杨军任东走访慰问驻宿部队和消防救援人员 07-30
-
3上半年宿州市外贸进出口增幅全省第一 07-30
-
4杨军主持召开书记专题会议 07-29
-
5流动的史诗——新汴河⑦ |赓续,汴水文脉越千年 07-21
-
6全市党委和政府办公室主任会议召开 07-19